近日,國企稅賦問題因為學者楚序平的“國企稅賦為其他企業2.02倍”的言論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誠然,國企為國家財政貢獻較大說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可動搖。然而,在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鼓勵民資進入壟斷性行業的背景下,如何完善財稅體系,實現國企與私企、外企稅賦的平衡,為國企建立公平競爭環境,也是需要直面的問題。
從上市公司數據來看,國有企業無論是營業收入、淨利潤,還是支付稅費總額,都佔據了絕大比例,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不久前公布的2013中國私營企業500強納稅共計是4744億元,而中石化一家納稅便是3363億元,私營企業500強收入是中石化的四五倍,而交稅卻相差無幾,這個異常鮮明的對比給人強烈沖擊。2014年12月22日,國資委的報告公布了“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2014年度前11個月總體運行情況”:“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實際上繳稅金同比增長4.8%。”換言之,國資委監管的央企與地方國企合在一起共繳納稅金2.8萬億元。
無可諱言,近年來隨著國企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競爭機制贏得發展實力,國企的利潤創造能力和稅收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因為稅收的設計上高稅收很多集中在某些特定行業,資源壟斷行業往往需要繳納高額特殊稅種。這恰好又是央企集中的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基於自身全產業鏈的前提,在我國的增值稅制度下,計算出的稅負會明顯比產業鏈短的企業高。
當然,從法理基礎看,央企的利潤是全體人民的,央企也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它的分配按照國家的財政要求,接受全體人民的監督。作為央企,應該把企業利潤做好,增加經營和財務的透明度,讓人民覺得這個財產是在為國家、為民生作貢獻。
現在,對於國企納稅能力遠遠高於民企的表現,需要冷靜、深入思考。欣慰之余,對於其背后存在的一些隱患,也不能不察。
首先,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隨著中國的經濟速度與結構調整,政策更多地傾向於新興產業。以前國企利潤和納稅方面的快速增長,反映出中國過度依賴投資的經濟內生性結構失衡問題,而推動中國投資高速增長的主體是政府建設型投資和國企投資。而國企特別是央企,更多地聚集於資本密集型、重工化和城市化等領域的高速發展,客觀上促進了這些領域內國企利潤的較快增長和納稅水平的提高。現在形勢發生了變化,國企特別是央企發展艱難,有些則生存艱難,有些央企將會被移交或兼並,納稅水平的過高已經難以為繼。
其次,國企適應國家“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戰略擴張需要財力支撐。作為央企,每年服務國家戰略,新增加的投資額非常大,雖然總盈利達到1.3萬億元,但是實際投資規模更大。大型央企必須儲備一定比例的現金流,否則憑借貸款進行投資擴張,並不可取。
再次,在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鼓勵民資進入壟斷性行業的背景下,國企與私企、外企稅賦的平衡,是體制建設的新問題。由於目前我國的稅制結構主要以流轉稅為主,而當前國企特別是央企所處的領域屬於高資本密集型、資源密集型領域,國企近年來稅收的高速增長與其所處的壟斷性生存空間有著直接的關系。也就是說,不少行業的高利潤是因為所處的行業並沒有展開完全市場競爭。現在,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鼓勵民資進入壟斷性行業步伐的加快,國企與民企、外企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企業功能重新分類之后,怎樣限定對企業科學的評價體系問題,比如混合所有制企業,營業收入的納稅率,怎麼確定,怎麼建立公平的環境,這個問題急需研究。
國企平均稅負遠遠高於民企,是個好消息,國企應當為之驕傲,然而我們應保持冷靜的頭腦,做深刻的反思。國有企業分類之后怎樣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怎樣更好地完成國家稅收任務,這些都將成為每個國企今年改革與發展要研究的重點。(作者為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