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中小企業主抗議政府現行政策使企業負擔過重,束縛企業發展。圖為去年12月1日,一名企業老板在巴黎的抗議示威中打出“解放我們的企業!”標語牌。
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2014年12月31日的新年賀詞中特別強調了法國的經濟實力仍然處於全球第五的地位,沒想到新年伊始,就即將滑落至第六。法國《費加羅報》2015年1月6日報道稱,歐盟委員會公布的數據估算,2014年,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2.134萬億歐元,經濟實力被英國趕超,位列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和英國之后。
法國被趕超,是多年自身經濟深陷頹勢使然。有法國經濟專家表示,法國必須如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一樣,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才有希望打“翻身仗”。
法英經濟表現形成強烈反差
法國經濟自1973年以來一直位列英國之前,但近幾年,法國經濟遭遇頹勢,而英國經濟穩步增長。正在美國訪問的法國經濟部長馬克隆對媒體表示,對此結果感到驚訝,他認為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歐元區深受增長乏力之苦,而法國正在為恢復增長而奮斗。法國經濟學家馬克·圖阿蒂認為,這一結果雖然出人意料,但合乎邏輯,好在差距不大,隻有900多億歐元。
2014年,英國顯示出了較強的經濟復蘇勢頭,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英國已經連續7個季度實現經濟增長,預計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2.232萬億歐元。歐盟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1月,歐元區通貨膨脹年率由上個月的0.4%下降至0.3%。法國經濟形勢觀察所經濟學家亨利·斯特迪尼雅克認為,歐元區幾乎沒有通貨膨脹,歐元又貶值,這些因素很自然地助推英國超過法國。法國統計局數字顯示,2014年法國第三、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僅為0.1%,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前僅有0.4%。
經濟缺乏活力助長悲觀情緒
外部因素無法給予法國經濟正面影響,而法國經濟本身也缺乏活力。2014年法國失業率一路攀升將近10%,5個年輕人中就有1個沒有工作,大批企業倒閉,眾多中小企業難以為繼,經濟活力無法釋放,家庭開支在減少,商店打折促銷成為常態,巴黎聖母院所接納的善款都隨之縮水,以至於無法購買聖誕樹過節。有調查顯示,法國人的悲觀情緒在2014年度直線上升,總統奧朗德的支持率也跌至法國第五共和國以來最低。
去年初奧朗德提出責任公約計劃,以期為企業減負,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法國經濟部長馬克隆12月又提出“促進經濟增長與經濟活動法案”(又稱《馬克隆法案》),旨在“釋放法國經濟潛力”,主要包括解禁原有周日購物限令、放開國家管控行業、變賣50億至100億歐元的國有資產、鬆綁客車業、改革雇佣制度以及促進員工持股制度等。法國在吸引美國、德國、中國等外資時,也將增加就業崗位放在合作的第一位。
徹底改革體制才能走出困境
法國輿論一直認為,在歐盟委員會的“支配”與全球化的“約束”下,法國政府已無回旋余地。奧朗德的任期已過半,事實証明奧朗德及其左派政府回天乏力,無法重整經濟,帶來繁榮。奧朗德多次對法國民眾承諾將扭轉目前的經濟形勢,表示如果法國失業率不下降,他將不參與2017年總統選舉。民眾和市場信心下滑,增長乏力,使得法國成為歐洲的“差生”:2014年,法國經濟增長率僅為0.4%,而英國則超過3%,德國、西班牙則超過1%。
法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改革,馬克隆6日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表示,2015年將是法國打“翻身仗”的一年,奧朗德將201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位1%,以切實解決就業問題。馬克隆認為,歐元、石油價格和銀行利率保持低位對法國經濟是利好消息,政府也將在2015年拿出170億歐元增加就業競爭力、減少企業用人負擔,從內外兩個方面為法國經濟解困。法國政府還擬在2015至2017年投資480億歐元,以刺激經濟復蘇。但《馬克隆法案》也在捍衛傳統價值的左派中引起軒然大波,政府和專業人士認為這項法案難有影響,行政法院的報告指出,這套法案中的許多措施“欠缺調研”,德國方面也批評其改革力度不夠。
巴黎高等商學院經濟學家米沙爾斯基認為,法國經濟低迷不是政策問題,而是體制問題。法國政府沒有可以用來真正落實經濟計劃的資金,缺乏信任度,甚至缺少相應的法規。僅勞動力市場改革一項,改革方案就屢次流產,即便成型也難以落實。米沙爾斯基表示,法國必須如同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一樣,實行大刀闊斧的、徹底的體制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本報巴黎1月7日電)
>> 點 評 <<
陳鳳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今天的法國經濟問題只是處於危機中的歐洲經濟問題的一個側面。對歐洲而言,經濟相比於危機時期已有所好轉,雖然2015年經濟復蘇依然乏力,最大的風險則是歐盟分裂陰影的再現,如希臘大選引發去留問題,英國首相卡梅倫為贏得選舉,想就英是否留在歐盟提前進行公投,加之與俄羅斯制裁與反制裁的緊張關系。故此,2015年的歐洲無論在經濟發展與政治關系上均面臨巨大挑戰。
主權債務危機使歐洲經濟大傷元氣,不但危機國家經濟復蘇遙遙無期,而且法德等歐元區主要大國經濟復蘇依然乏力,尤其法國近3年經濟隻增長0.3%,加之歐元持續貶值,又面臨通縮風險,使以歐元計算的GDP規模縮水,屈居英國之后退至全球第六位。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美元匯率統計,2014年法國GDP依然高於英國,分別為29023億美元和28476億美元。這主要是統計方法與匯率升貶因素。
然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主權債務危機以來,英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其中的原因:包括置身於歐元區外,採取獨立而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必要的結構調整,尤其是服務業的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