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2015人民財經年會"聚焦"新常態" 讀出了哪些涵義?

2015年01月24日19:24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1月24日電(魏倩)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4%。面對中國經濟發生的深刻變化,過去的一年,關於新常態已有諸多討論和解讀,從政府到個人都在主動適應。

    而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還有可能繼續下調。那麼未來將有什麼變化?應如何適應?

    1月24日,在人民網主辦的“2015人民財經年會”主論壇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以及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判斷了未來經濟的走勢,探討如何把握經濟“新常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一切要有新眼光

    魏建國表示,這個常態是中國在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心態,是一個重要新標志。

    他認為,就是要對所有的事件,包括全球的經濟、軍事、文化、教育、歷史、科技都要有新眼光,採取合作、共贏、互利、包容、開放的措施。

    魏建國重點介紹了外國智庫對中國新常態的討論。比如,美國的智庫一致評價認為,中國新常態在經濟上可能是由原來的量轉為質,經濟的增長可能要走一條比德國更加精細的管理道路,更加注重質量。而新加坡、美國的智庫則認為,新常態是中國未來在戰略、地區、地緣政治的一個重大轉變,是很重要的一個轉變的裡程點。

    中國在新常態下面,把內需,拉動消費作為首要任務,所以新加坡還認為中國可能會形成5~7億的龐大中產階級消費群。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財政收入變得比以往嚴峻

    高培勇說,導致中國經濟邁入新常態其實是兩個因素,一是短期的周期性因素,另外是長期的結構性因素。換句話說,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相交織才把中國拖入了新常態。

    面對此種,主動適應新常態的基本路徑其實就是改革。只是這一輪改革不同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這樣的改革,中國歷史上沒有參照性。從任何國家、任何歷史時期,也難以得到參照性。甚至理論界也難以提供比較系統的學理支撐和方法論的支持。所以,完全是一套新的改革路數。

    高培勇重點談及了財稅領域新常態。對未來財政收入有可能降至個位數,高培勇說,中國在兩個特殊時期有超高財政收入。目前財政收入的增長勢頭,他同意用“常態”二字加以冠之,常說的過“緊日子”實際上是正常日子。

    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財政收入)底數在哪裡?還得進一步看。所以,財政收入變得比以往嚴峻,這是將要面對的一種正常現實。

    以一般公共預算為例, 2013年、2014年各單位一個共同的現象:錢花不出去。為什麼?因為規則變了,手裡有經費,但是按照新的規則花不出去,意味著在新常態背景下必須有適應新常態的財政經費支出安排。

    所以適應新常態的財稅改革是跨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涉及到所有方面的一種聯動改革,並不是在財政稅收領域當中可以操作的,而是涉及整個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深刻變革。

    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可期

    潘建成主要分析了如何從新常態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經濟形勢。

    最新公布的2014年宏觀經濟數據引發擔憂。不過,潘建成表示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是相當正常的數據。因為目前就業平穩,老百姓的收入增長也平穩,物價也是平穩。

    潘建成說,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就業收入和生活環境、民生的改善。如果這些方面都還不錯,擔心增長速度下降又有什麼意義呢?對於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來說,中國7.4%已經是高不可攀的一個速度。

    不過仍然有很多人覺得很壓抑、有情緒。潘建成說他個人認為這背后有原因的。第一7.4%增長的背后是分化的。有些行業,比如鋼鐵、煤炭這些資源密集型的行業,有些地區,比如說東北,包括山西、河北這樣的地區,確實很困難。這種分化在當今信息傳播又很快的情況下,一些特別困難的消息和情緒很容易傳播。

    第二對於微觀企業來說,壓力也確實在加大。首先人力成本在剛性上升,但是PPI(工業品的出廠價格)連續34個月下跌。一邊成本往上,一邊價格往下,利潤空間不斷地擠壓,所以能實現7.4%是大家鉚足了勁,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此外就是心態問題。

    展望2015年,潘建成表示現在依然有很大的壓力,疊加的壓力。包括房地產市場回落,國際經濟這樣一個分化和不確定性在加劇,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等。

    不過潘建成是比較樂觀的,從目前來看依然還是有比較充分支撐的力量。2015年保持平穩的增長還是可以預期的。新開工項目目前比較穩定,基礎設施投資增長還是比較快的。從消費來看,收入分配改革,包括工資的上漲,對2015年消費的促進作用也會加強。再加上區域政策京津冀一體化,“一帶一路”的實施,以及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逐漸地形成。

    對於GDP考核,潘建成覺得“必須徹底改變的時候到了“。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民生的改善,民生有沒有改善,對政府服務好不好,得讓被服務的對象說了算。這個評價體系裡面,需要增加這條。 

(責編:李彤、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