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人民財評:上海自身更須加把勁

王若宇

2015年02月04日05:32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近幾天,一篇名為《上海人要給上海加把勁》的評論被媒體熱烈轉載。文章從外灘踩踏事件的處理談起,認為上海應該振作起來,上海人要給上海加把勁,並指“外灘的燈今天不亮明天亮。”文章受到關注,很大原因是行文中透出的“上海情懷”。而外灘踩踏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后,緊接著的上海地方兩會又傳出“取消GDP增長目標”,再度引起熱議。上海當前面臨的發展挑戰其實比社會問題更值得深思。

在全國經濟升級轉型浪潮中,上海的領先優勢正在逐漸喪失。筆者認為,上海當務之急不是“外灘的燈今天不亮明天亮”,而是“外灘的燈亮了,全國的燈也亮了”。接下來,上海既要面對國際競爭,又要面對兄弟省市的趕超,發展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周前,筆者隨全國記者前往各地調研。發現即便在默默無聞的二線城市,大型企業的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已經相當超前。譬如浙江搞“機器換人”,福建搞“工業4.0”。一些國際領先的制造業概念在中國已有初步實踐。反觀上海經信委力推的“四新經濟”至今處於萌芽階段,遠談不上改變上海產業的整體面貌。此外,上海重金投入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沒讓老百姓看到明顯好處。有意思的是,距上海一個多小時車程的烏鎮因為開了世界互聯網大會,反倒在短時間內建成了永久免費wifi,用戶體驗比“i-Shanghai”好許多。

與此同時,在新一輪創新創業大潮中,上海依然沒有成為創業者的首選熱土。在浙江,基本形成了第三代80后浙商和第四代90后小浙商兩個創業梯隊。前者有經驗、有團隊,后者有想法、有闖勁。相比之下,上海干部還停留在對“為什麼沒能留住馬雲?”的糾結之中,孰不知第二個馬雲、第三個馬雲已經初露鋒芒。

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騰籠換鳥”的壓力最大。上海“取消GDP目標”的做法符合經濟規律。

然而“浦東速度”可以丟,但是“浦東精神”不能丟!尤其是在“新常態”之下,上海不能隻滿足於扮演“經濟維穩”的角色,而是應該發揮好優勢,肩負起責任,不負黨中央的重托,不負人民的期望。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還須加把勁。

在改革的重點領域,上海應該爭取率先突破。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央站在歷史高度作出的戰略決策。如今,自貿區范圍擴大到滬粵閩津四地,但上海還是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在簡政放權、金融改革、負面清單管理三個層面,上海自貿區雖有成績,但是和外界期待距離不小。哪些原因使得自貿區對外資的吸引力不夠?金融業開放能不能更進一步?在和粵閩津自貿區的競爭中,上海不應該比招商、比規模,而是應該比改革力度、比開放水平。

上海經濟環境還有進一步優化空間。2014年發布的《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顯示,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位列第五。但細讀報告會發現,上海在金融市場、服務水平等要素評價上較世界老牌金融中心城市還有很多不足。而在司法領域,上海幾宗經濟案件的審理也是惹得舉世矚目。最具代表性的“外灘8-1地塊案”判決至今質疑聲浪不絕於耳。下一步,上海正在進行的司法改革如何服務於打造公平的經濟環境,值得期待。

再者,上海發展要更好的兼顧貧富,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新創業的氛圍。“上海為什麼沒能留住馬雲”之問的背后,是這個城市對草根創業者抱有什麼樣的態度?上海一方面說要打造科創中心,另一方面又帶頭宣布“專車違法”。一個城市不能隻歡迎2014年的首富馬雲,不歡迎1999年的創業者馬雲。筆者相信,“海納百川、追求卓越”是溶入到上海血液裡的城市精神。鼓勵大眾創新創業,上海應該盡快拿出可行方案,而不是每次開會問同一個問題。

今年是浦東開放25周年。25年前,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今天,中國改革開放又一次迎來關鍵時刻,對於上海這座優秀的城市,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要求更多。

(責編:賈興鵬、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