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中部崛起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31條措施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2015年02月26日15:00  來源:河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二○一五年二月三日)

  1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3 注重外轉內調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4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分批推進新農村建設

  5 突出問題導向深化農村改革

  6 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7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引導農業農村健康發展

  2014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實現十一連快、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農村公共事業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為全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強支撐、控風險、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

  當前,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我省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農業生產成本攀升,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不強,種糧大縣財政普遍困難,在連年豐收的高起點上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挑戰加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農業生產規模小,比較效益低,農民穩定轉移就業難度增加,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挑戰加大﹔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較差,面源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挑戰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人居環境條件差,亟待解決的民生任務重,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挑戰加大。各級各部門必須保持清醒認識,迎難而上,持續求進,積極作為,保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局面。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是貫徹落實《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戰略綱要》的起步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意義重大。2015年我省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調研指導河南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九屆八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把抓好糧食生產、現代農業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把實現糧食穩定發展、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生產方式轉變作為基本途徑,把實施農業農村發展“四大工程”作為重要抓手,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為強大動力,把強化農村法治和加強黨的領導作為堅強保障,努力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以高標准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為抓手,以水利設施建設為保障,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筑牢糧食穩定增產的基礎,積極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

  1.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標准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夯實糧食發展基礎。加快推進河南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通過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創新機制,完善政策,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標准化水平,實現內涵式增長,建立糧食生產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2015年確保全省糧食總產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圍繞保糧田面積、保糧食產量、保糧農收益,繼續統籌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工程項目資金,統一建設標准,持續推進高標准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全年新建高標准糧田900萬畝。積極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和高標准糧田氣象保障服務,大力開展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農作物病虫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努力實現畝產噸糧和質量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開展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嚴格耕地佔補平衡制度。

  2.大力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抗災防災減災能力。把水利建設作為農業發展的命脈,加大投入力度。抓好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建成河口村水庫,推進出山店水庫建設,開工建設前坪水庫,爭取張灣水庫列入“十三五”水利工程規劃。加快建設小浪底南北兩岸灌區、西霞院灌區及趙口引黃灌區二期等,繼續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推進病險水庫、水閘、蓄滯洪區工程、重要支流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設。實施一批引黃調蓄、中小水源及水系連通工程。開工建設南水北調中線防洪影響處理工程。明確南水北調工程管護責任主體,制定具體的管護配套政策,建立新型運營機制。繼續建設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和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抗旱應急水源工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征地補償、耕地佔補平衡實行與鐵路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等政策。圍繞解決豫西、豫西南、豫北地區干旱缺水和重要的跨區域水利骨干工程建設問題,研究制定河南省水利發展總體綱要,抓緊謀劃一批事關全局長遠發展的水利項目,爭取更多大項目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3.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強化糧食生產技術支撐。實施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加強作物新品種選育海南繁育基地建設,鞏固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的育種制種優勢,重視水稻育種的研發攻關,大力獎勵培育出新品種和獲得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基層科研人員。加強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和科學普及。支持國家“2011計劃”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快建設中原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力爭新建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5家。創新農業科研機構管理體制,強化公益性農業科研創新體系建設,支持省農業科學院進入國家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行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人才流動和兼職制度,開展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改革試點,建立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推行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等承擔農技推廣項目,建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創新創業。加快推進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動農機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共建,力爭今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7%。推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

  4.完善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公益性服務機構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經營性服務組織,加快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服務機構,強化鄉(鎮)區域農技站、林業站建設,探索建設三農服務綜合體,啟動農技特崗計劃,健全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支持供銷合作社、郵政系統發展農資連鎖經營和參與合作式、訂單式農技推廣服務。創新農業氣象服務機制,拓展基層氣象服務內容。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立足做強農業,加快促進“兩轉”,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5.繼續實施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提升農業經營水平。堅持扶持培育和開放引進兩個途徑,大力發展各類龍頭企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的創新、提升、優化和拓展。充分發揮糧食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糧食深加工產業集群,不斷提升面粉加工集約化水平,拓寬玉米、大米、雜糧的開發利用渠道,壯大速凍食品、方便食品、休閑食品加工產業。啟動沿黃區域綠色奶牛發展專項規劃,支持肉牛肉羊產業發展,持續建設奶牛、肉牛、生豬、家禽等現代畜牧產業化集群。積極發展花卉苗木、食用菌、茶葉、中藥材、木材加工等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抓好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布局,重點打造一批規模化、標准化的示范性原料基地。鼓勵支持集群龍頭企業通過聯合、兼並、重組、改制、上市等方式,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培育一批產業集團。2015年底力爭省級農業產業化集群總數達200個。

  6.積極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拓展農業新功能。以菜籃子為主,突出產業功能,統籌觀光功能和生態功能,編制和實施全省都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構建大中小城市相結合、產業圈層分布特征明顯的都市農業發展格局。研究制定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實施辦法,確保主要菜籃子產品市場均衡供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創意農業等農業新型業態,創建示范園區,培育知名品牌,挖掘鄉土文化,打造精品線路,不斷滿足城鄉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等方面的消費需求。簡化用地、規劃、建設辦理手續,解決發展都市生態農業附屬設施用地等突出問題。在中心城市周邊規劃布局一批都市生態農業園區,重點支持鄭州、洛陽等市先行先試、率先發展,2015年認証一批省級都市生態農業園區,重點建設扶持8個示范園區。到2020年,全省省級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達30個以上。

  7.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制定有序推進全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具體辦法,規范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土地經營權流轉要尊重農民意願,不得硬性下指標、強制推動。嚴禁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流轉土地要用於農業特別是糧食規模化生產,限制非糧化,禁止非農化。制定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確立以糧食為主的經營方向。重視土地托管經營,創建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積極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建立可靠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農民穩定收益。鼓勵工商資本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

  8.加強農業生態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開展以農業面源為重點的農業生態治理,繼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種等先進適用技術和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爭取成為全國的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試點省份,按規定落實相關財稅扶持政策。落實畜禽規模化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展生態畜牧業示范場創建活動,推廣農牧結合循環發展模式。大力實施林業生態省建設提升工程,完成營造林638萬畝,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擴大范圍提高補助標准各項政策。積極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加快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丹江口庫區水保二期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國家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功能建設工程。落實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獎勵試點政策。

  9.強化質量安全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狠抓源頭治理,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大力推進農業標准化生產。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落實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政策,建設肉類、蔬菜、中藥材等主要產品流通追溯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制度,強化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嚴格打擊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食品安全縣,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10.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拓展現代農業市場空間。堅持以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為重點,創新流通方式,培育新型流通業態,加快完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加快推進鄭州、商丘、安陽、周口、南陽、洛陽、駐馬店等地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高標准建設國家級信陽茶葉市場,支持焦作市建設四大懷藥交易市場,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跨區域農產品流通骨干市場。積極推動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建設標准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實施信息化提升工程,促進農產品交易信息互聯互通。探索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加快建設大宗農產品現代化倉儲物流設施,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農產品產地集配、加工儲運、物流配送、批發零售各環節全程冷鏈設施建設。與國家在河南儲備糧食的品種、結構、規模、布局相銜接,完善地方糧油儲備體系,提高糧食收儲保障能力,提高國家糧食儲備庫收儲服務水平。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工程。積極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支持流通企業開展農產品實體交易和電子商務有機融合的農產品現代交易方式。努力完成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任務。推進合作社與超市、學校、企業、社區對接,繼續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清理整頓農產品運銷亂收費問題。積極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開發大宗農產品期貨交易品種,支持鄭州棉花交易市場等交易場所規范發展大宗農產品現貨交易業務。加快農產品進出口調控,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

  三、注重外轉內調,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堅持把促進農民就業作為增收主攻方向,向外轉移就業促增收與內部調整結構促增收相結合,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11.認真落實八項措施,積極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以深入落實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八項措施為抓手,按照“一基本兩牽動三保障”的總體要求和快速推進“三個一批”的基本思路,全面落實產業發展、進城購房、子女教育、權益保障等各項政策措施,整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農業等部門培訓資源,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力度,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2015年優先使100萬在城市就業的農村轉移人口、棚戶區和城中村居民落戶城鎮,爭取200萬左右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把縣城和有產業優勢的中心鎮作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陣地,在發展產業、引導農民購房落戶等方面予以支持,促其盡快做大做強,全省選擇100個產業基礎好的鎮建設示范試點。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証制度,分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推動市縣細化完善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

  12.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優先保証農業農村投入。堅持把三農作為財政支出優先保障領域,加快構建總量穩定增長、結構更加優化、效能明顯提高的財政支農新格局。繼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基建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把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作為支出重點。積極整合涉農建設性資金,改革涉農資金轉移支付制度,逐步下放涉農資金項目審批權限。落實國家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鼓勵、引導社會企業開展市場化收購,多渠道防止和解決農民賣糧難,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認真落實各項惠農補貼和獎勵補助政策,不斷提高惠農補貼的針對性、精准性和實效性。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重點補貼糧食烘干機、玉米收割機等機具。

  13.大力推進三山一灘群眾脫貧工程,加快農村扶貧開發。認真落實三山一灘群眾脫貧工程規劃,積極推進整村推進、扶貧搬遷、雨露計劃培訓和產業扶貧。加大財政支持、金融扶持和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積極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工作,2015年完成第一批試點村安置區建設,基本實現群眾搬遷入住,在此基礎上壓茬推進,擴大試點規模。開展扶貧開發整鄉推進試點。加快推進精准扶貧,深入探索到村到戶精准扶貧方式,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做到精准識別、管理、幫扶、考核。切實落實貧困縣扶貧開發主體責任和省市監督責任,加強貧困監測,建立健全貧困縣考核、約束、激勵和退出機制,完善扶貧項目審批權下放到縣以后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公開扶貧對象、資金安排、項目建設等情況。健全扶貧開發社會參與機制,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貧困地區。強化移民后期幫扶,做好水庫移民搬遷安置和避險解困工作。加快革命老區發展。經濟發達地區要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全年力爭再實現12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14.充分挖掘內部潛力,深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大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建立蔬菜等育種基地,鼓勵因地制宜發展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繼續創建園藝作物標准園,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大力支持生豬、奶牛、肉牛、肉羊、家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加快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畜禽養殖。積極爭取國家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加快林產業發展,支持發展花卉苗木、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林產品加工等產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落實促進鄉村旅游休閑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15.加強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的要求,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健全培訓體系,統籌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拓寬新型職業農民范圍,加快培育一批在農村制造業、建筑業、餐飲業、鄉村旅游業和家庭手工業等領域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村能工巧匠型人才。創新培育模式和機制,開展高、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試點,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區建設。

  四、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分批推進新農村建設

  適應農村發展和農民分工分業新趨勢,因地因時因勢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協調,突出規劃引領作用,尊重群眾意願,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總抓手,堅持“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內外兼修,統籌兼顧,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

  16.堅持五規合一,抓緊編制完善縣域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產業、村庄、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規劃五規合一的要求,以產業規模、生產方式、生產性質決定新村的位置、規模和形態,完善新農村建設規劃。2015年上半年27個試點縣(市)完成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年底前所有縣(市)基本完成。縣級政府是規劃編制主體。規劃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堅持產業為基、就業為本,優化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分類指導村庄建設規劃編制,明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時序。對於城中村、城郊村和產業集聚區內的村庄,按照城市化改造的要求編制規劃﹔對於深山區、黃河灘區、煤炭塌陷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等不具備發展條件的村庄,按照搬遷要求編制規劃﹔對不確定性較大的平原地區村庄,根據產業基礎和前景選擇引導點,做好村庄布局規劃﹔對缺乏產業基礎的村庄,控制規模擴張,按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求編制規劃﹔對於具有保留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編制規劃。省政府將對積極性高、較早完成規劃編制的縣(市)予以獎勵,支持率先規劃建設。

  17.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完成“十二五”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規劃建設任務,2015年再解決834萬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治理消除農村低電壓用戶100萬戶,加快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和農業生產用電。繼續實施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3000公裡以上。加快建設國家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和國家級、省級貧困縣農村公路。實行平原、丘陵、山區農村公路建設差異化補助政策。強化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一般預算資金投入和機制創新,切實加強農村客運和農村校車安全管理。加快改造農村危房,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危房改造任務。加強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落實農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提升農房性能質量。深入推進通信等村村通工程,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逐步實現信息進村入戶。堅持建管並重,多渠道籌集管護經費,探索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長效機制,確保基礎設施長期發揮效益。

  18.突出垃圾污水治理,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實現村庄淨化為近期目標,以實現淨化、硬化、美化為中期目標,以建成美麗宜居鄉村為遠期目標,因地制宜,壓茬整治,梯次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2015∼2016年以治理垃圾污水為重點的淨化工作,全省村庄總體達到“三無一規范一眼淨”(村內及周邊無垃圾堆放、無污水橫流、無雜物擋道,生產生活物品堆放規范,主次干道兩側和河道兩旁環境干淨)目標,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導的村庄長效保潔機制和垃圾分類處理機制,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村庄硬化美化,每年建成一批達標村和示范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從2015年開始納入市縣目標考核體系。省對工作開展得好、建立長效保潔機制和垃圾分類處理機制的縣(市、區)給予獎勵。

  19.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實事求是保留並辦好村小學和教學點,探索在山區和淺山區建立農村寄宿學校,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下沉,推進縣級醫院(含中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准和保障水平。深入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工作,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統籌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並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范管理。支持建設多種養老服務和體育活動設施。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項目服務三農內容,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和農家書屋工程。整合利用現有設施場地和資源,構建農村基本綜合公共服務平台。

  20.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拓寬農村建設融資渠道。研究制定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引入市場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和產業資本投入農村建設。對於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的力度。對於農村非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政府履職所需輔助性事項、政府運轉保障服務事項等,凡是適合社會力量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托、承包、採購等方式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對於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充分發揮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作用,引導農民、村集體和社會及個人捐贈等各方面資金,共同參與新農村建設,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探索建立鄉鎮政府職能轉移目錄,將適合社會興辦的公共服務交由社會組織承擔。對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及相關產業的項目,可參照招商引資項目獎勵辦法執行。

  21.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針對農村特點,利用文化牆、文化專欄和公益廣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為載體,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深入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創建。持續開展好鄰居、好公婆、好媳婦、好妯娌等評選活動,凝聚起向上、崇善、愛美的強大正能量。組織全省專業舞台藝術主創人員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組織創作農村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安排文藝工作者開展文藝下鄉演出,實施好2015年“教你一招”“舞台藝術送農民”文化惠民工程。創新鄉賢文化,鼓勵成功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引導政治覺悟高、威望高、有能力的鄉村名人積極發揮作用,弘揚善行義舉,傳承鄉村文明。

  五、突出問題導向,深化農村改革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抓好試點試驗,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在農村改革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22.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証,總體上要確地到戶,從嚴掌握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范圍,賦予農民對承包地的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積極做好整省推進試點工作,2015年完成4000萬畝左右確權頒証任務。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縣(市)積極爭取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國家試點。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人地挂鉤等試點,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加快組建省市縣三級農村土地信托中心新載體,賦予其土地收儲、供應、交易、抵押擔保等功能,使其成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平台,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省推開。

  23.推進水利林業供銷農墾改革,實現多領域創新突破。加快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抓好水權交易試點工作,重點探索跨市、跨流域、行業和用水戶間、流域上下游等多種形式的水權交易流轉模式。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示范項目,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加強農業用水計量,合理調整農業水價,建立精准補貼機制。抓好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工作。鼓勵農民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和管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鞏固擴大集體林地確權發証成果,規范林權流轉,穩步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扎實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創新聯合社治理機制,推進基層供銷合作社改革創新,加快社有企業集團化發展步伐。推進農墾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分離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

  24.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增強農村發展融資能力。認真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和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構建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促進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確保涉農金融貸款增速高於平均貸款增速,新增貸款主要向三農傾斜。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與商業銀行協作,發揮好銀行資金的杠杆作用。鼓勵推動農業銀行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對水利、貧困地區公路、涉農棚戶區、土地收儲整理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鼓勵國家開發銀行全面推廣現代農業貸款工程,加大涉農項目批發直貸、單一直貸力度。引導市縣建立農業金融基層服務平台,支持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和農業農村建設的中長期信貸需求。鼓勵郵政儲蓄銀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全面推進縣級農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力爭經過3年努力全部達到組建標准並完成組建任務。積極引進符合條件的省內外銀行機構在我省發起設立村鎮銀行,提高村鎮銀行在農村的覆蓋面。積極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穩妥開展農村信用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省、市金融主管部門要加強指導,試點縣(市)政府負責日常監管和風險處置,建立嚴格的風險防范機制。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和農房抵押貸款試點。鼓勵開展三農融資擔保業務,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行和擔保機構合作機制。繼續加大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等對農村婦女的支持力度。爭取國家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加快制定農業保險的支持政策,開展精准保險。發揮中原農業保險公司地方法人機構優勢,穩步提高農業保險承保服務能力,鼓勵發展各類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加大省財政對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稻)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逐步降低或取消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縣級財政保費補貼比例。支持開展森林保險、畜禽保險。加快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

  25.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村資源資產流動化資本化。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創新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壯大集體經濟,保障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提高基層組織服務群眾能力。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建立健全農村產權的確權頒証、價值評估、抵押登記、交易流轉機制,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依托現有成熟平台,適時適度整合現有各類產權交易平台,加快建設省市縣鄉四級農村產權市場體系,建設鄭州、新鄉、信陽、濟源、蘭考等市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試點,2015年在其它市擴大試點,力爭2017年全部推開。

  26.支持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農村改革發展路子。鼓勵支持試驗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爭取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積累經驗。支持新鄉市在繼續開展統籌城鄉發展試驗的同時,開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村轉社區等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試驗﹔支持信陽市開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改進農業補貼辦法、涉農建設性資金整合、扶貧開發綜合改革試驗。積極建設溫縣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啟動遂平縣土地托管經營試點。各級各部門在政策扶持、項目安排等方面要向試驗區傾斜,各類農村改革試點優先安排在試驗區。

  六、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完善鄉村治理機制

  針對農村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組織體系、生活方式的新特點新變化,

  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三農工作,圍繞打造平安河南,以四項基礎制度建設為抓手,以加強農村黨建為保障,大力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確保農村長治久安。

  27.完善涉農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農村改革發展。加快農業地方立法步伐,逐步建立符合河南農業農村大省實際、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的地方涉農法規規章體系。堅持立法與農村改革發展相適應,對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立法條件成熟的,及時上升為法規規章﹔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規規章,及時修改和廢止。盡快出台《河南省高標准糧田保護條例》《河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做好《河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河南省扶貧開發條例》的立法調研工作。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保護,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和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和農村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依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落實和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促進農產品市場規范運行,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積極研究三農支持保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村金融等方面立法。

  28.加強法規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干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引導和支持農民群眾以書信、電話、網絡等便捷方式,優先選擇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維護合法權益,大力推行依法逐級走訪,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把信訪納入法治軌道,健全信訪終結機制。統籌城鄉法律服務資源,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體系。依法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強化農村基層執法隊伍,健全涉農行政執法經費財政保障機制,積極探索農林水領域內的綜合執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9.完善四項基礎制度,推進農村“雙基雙治雙安”。著眼加快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健全基層組織,完善基礎制度,推進法治德治,維護社會安全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完善基層民主科學決策制度和機制,深入推廣“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完善矛盾調解化解制度和機制,健全縣鄉村三級矛盾調解化解機制,維護公平正義。完善便民服務工作制度和機制,為群眾服務、為群眾謀利益、為群眾提供便利,解決好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完善基層黨風政風監督檢查制度和機制,把群眾監督和各方面監督常態化。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嚴格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把強化政治功能與強化服務功能結合起來,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加強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下派得力黨員干部擔任軟弱渙散黨組織的第一書記。建立穩定的村級組織運轉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保障制度,探索推進農村干部職業化,適度提高村干部待遇,拓寬干部上升渠道,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完善和創新村民自治機制,深入推進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黨務公開,實現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規范化,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加強對村“兩委”換屆后基層干部的培訓。充分發揮其他社會組織的積極功能,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農村專業協會類、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激發農村社會組織活力。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創新農村社區治理。圍繞建設平安農村,以社會化、網絡化、信息化為重點,統籌鄉村警務、治安站點建設,推動警力下沉、警務前移,構建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動態化條件下社會治安防控能力,開展突出治安問題專項整治,推進平安鄉鎮、平安村庄建設,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平安和諧。逐步健全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七、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引導農業農村健康發展

  堅持謀全局、把方向、管大事,提高黨領導三農工作的水平,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30.落實重中之重要求,切實把三農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縣(市)黨政領導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提高三農工作在市縣績效考核體系中的比重,把考核重點放在糧食生產情況、農民轉移就業情況、土地流轉情況、進城買房情況、收入增加情況和農村重點民生問題解決情況上,作為衡量干部業務實績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強化督促檢查,加強跟蹤問效,確保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增強群團組織服務三農工作的水平。

  31.創新領導方式方法,提高服務三農工作能力水平。各級干部要積極適應新常態,深入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面臨的風險挑戰,牢固樹立創新意識和法治思維,創新領導方式方法,著力解決三農工作的瓶頸因素和突出矛盾。深入持久開展對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風教育、群眾路線教育、宗旨意識教育,深入持久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踐行“三嚴三實”,持續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改善待遇,充實力量,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引導基層干部深入農村一線,繼承發揚實事求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作風,切實做到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服務群眾。

  做好農業農村工作意義重大,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要振奮精神,凝心聚力,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努力完成各項工作目標,保持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的局面,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讓中原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更加出彩作出新的貢獻。

(責編:王子侯(實習生)、楊曦)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