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化購買餐飲等多項服務政策上半年推出
北京將出台購買養老服務意見
在北京,政府購買服務的目錄中將出現養老服務的身影。日前,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作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北京提供養老服務的前置性政策的《北京市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現正在制定階段,預計將於今年上半年出台。該《意見》將對財政部、民政部聯合下發的《關於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進行進一步的細化、落地,涵蓋購買服務種類也會在通知明確的內容上確定,即重點選取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和養老服務人員培養等方面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工作。
購買服務已成“弦上之箭”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也都在積極尋求社會力量對於養老產業發展的幫助。去年,財政部、民政部聯合下發的《通知》指出,各地要根據養老服務的性質、對象、特點和地方實際情況,重點選取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和養老服務人員培養等方面開展政府購買服務工作。
在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方面,主要包括為符合政府資助條件的老年人購買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醫、護理等上門服務,以及養老服務網絡信息建設﹔在購買社區養老服務方面,主要包括為老年人購買社區日間照料、老年康復文體活動等服務﹔在購買機構養老服務方面,主要為“三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確無贍養和扶養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購買機構供養、護理服務﹔在購買養老服務人員培養方面,主要包括為養老護理人員購買職業培訓、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在養老評估方面,主要包括老年人能力評估和服務需求評估的組織實施、養老服務評價等。
而李紅兵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北京出台針對本地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意見》,也將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落地,包括養老送餐等服務都在購買范圍內。
企業入市困境待打破
實際上,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單菁菁看來,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落地,不僅對於政府提供養老服務是一種專業性的幫助和補充,更能從背后對產業發展形成一股助推力,幫助那些想要進入市場中的企業跨過那一道道“門檻”。
北京商報記者日前從市民政局同京內多家餐企召開的內部座談會上獲悉,其實目前北京包括湘鄂情、嘉和一品、吉野家、金百萬等在內的多家知名餐企都有打算或者已有養老送餐、供餐服務市場的動作,但由於他們大多都處於“單打獨斗”的狀態,既沒有和其他企業聯合,又沒有與政府展開有效合作,因此,項目開展大多十分困難,而部分企業即使針對養老送餐服務研發了移動餐車、電子送餐平台等新模式,也很難得到有效推廣。淨雅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棟華甚至表示,該公司為了進入養老供餐市場先期投資的200台移動餐車都因街道、物業的不支持而積壓在庫房裡。
“根據原有的試點經驗總結來看,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下,餐企按照原有的模式,自發到社區去開展老年人訂餐、送餐服務還是比較困難的,幾乎完全都當做了公益活動去做,很難實現盈利。”和合谷總經理趙申表示,一方面老年人自身消費能力仍普遍有限,對於目前餐企的送餐價格仍有接受困難,而且在沒有政府部門的協調下,餐企進駐社區的老年供餐服務點也很難批下來,工商、環保等部門有各種審批手續是餐企很難完成的。
准入退出機制一個都不能少
“從目前的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北京盡快實現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是勢在必行的。”單菁菁表示,養老服務體系僅靠政府建立肯定是不行的,政府在市場中更多扮演監督、搭橋者的角色,在一定的范圍內購買服務,尤其是為特定人群購買養老服務等,才是促進產業盡快上軌的關鍵手段,因為如果僅由一家或幾家企業為市場提供服務,長期下去,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
下一步,單菁菁建議,政府要明確購買服務的准入、退出機制。“在購買服務前要引入合理的評估機制,並且要同時確定驗收不合格等情況下的退出機制,才能讓企業在有序的市場中公平競爭。”單菁菁坦言,企業和街道、居委會甚至物業去對接、協商,這些基層單位沒有相關政策可依,不可能自行“做主”為企業打開市場,而這也就導致了企業深陷入社區難的困局出現。
此外,業內人士還建議,政府在制定購買服務政策之前,充分對市場進行摸底,尤其是要確保五保戶、孤寡老人等特定人群享受服務的質量。“即使未來市場在政府購買服務的扶持下變得愈發成熟了,政府也不能完全退出,仍然保証一部分兜底服務的供給才能滿足各層次老年人的需求。”單菁菁分析稱。(北京商報記者 蔣夢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