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美國的超市,還是在歐洲的小巷,幾乎都可以找到“made in China”的產品。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出口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巨大的。
然而,隨著國內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增大,以及世界經濟環境變化等因素,單純依靠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
論壇現場
那麼,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之下,出口企業要轉移,還是轉型?
“我覺得出口轉型比轉移更重要”,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認為,企業加大加快自己的技術升級,生產的效率升級,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一旦市場發生變化,企業就會失去立身之本。作為本土企業更應該堅守“中國制造”。
她的觀點立即得到了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蔣錫培的贊同,“先把自己家門口的生意做好,企業內功要練好。 現在全球市場是一體化了,不出去也是要參與國際的競爭”。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也認為,從經濟角度看,這並非轉移還是轉型的問題,而是產業升級的問題。現有的企業必須往上走,或者形成一大批新的企業、新的行業、新的產品。將來企業的競爭力要靠技術、高附加值和產品的質量。
制造業確實到了轉型升級的時候了。
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認為,中國制造業已經發展到一個競爭激烈的階段,需要有自己獨特的品質和平台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我們今天碰到的問題有一點當時的台灣、韓國、香港的問題”,黃益平表示,韓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到今天,剩下來都是大型制造業企業,像鋼鐵、造船、汽車和電子產品﹔台灣是靠中小企業創新、研發另辟蹊徑﹔而香港則發展了服務業,舍棄了制造業。但這三個國家和地區都是保持了就業,實現了產業升級,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而這恰恰是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
企業要以需求為本,需求為導向,需求決定企業發展。
海關總署署長於廣洲表示,企業應該從改革的角度要紅利,從法制的角度要公平。同時,從發展的角度來講,企業要有一個平常的心。需求千變萬化,企業千姿百態,沒有哪一種方法能解決所有企業的問題。
“隻要把我們改革搞到位,把法制建設的環境搞成了,企業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市場導向成功了,企業發展會越來越好,中國經濟的前景也會更好”。於廣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