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餐飲業2014年零售總額同比增長達到9.7%,增速比2013年提升0.7個百分點。而今年1到2月,餐飲業收入更是再次實現兩位數增長,增速達11.2%。依靠轉型升級,全國餐飲業正逐漸復蘇回暖。
據了解,全國餐飲業收入增速在2013年回落到9%,比2008年24%的增速有很大程度的下降。而去年9.7%的增速,聽起來也許不是那麼振奮人心,但在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看來,仍然意義重大。
馮恩援:九點七同比比2013年的九點增長了零點七,幅度不是很大,但是他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通過13、14兩年,餐飲行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了行業一路下滑局面的剎車。
公眾可能都有親身感受,現在的餐館兒、飯店都在走大眾路線,就連高端餐飲企業,價格也是越來越親民。餐飲業回暖,這樣的轉型升級被認為是主要原因。說到具體的轉型方式,“三小三大”的特點比較明顯。
小產品 大市場
“小產品,大市場”,馮恩援說,這主要是指一些大企業,通過開發一些大眾產品或者副產品,撬開市場。
馮恩援:比如上海小南國,他開這個小小南國,他還開面包房,包括北京的高端餐飲的大董,在芳草地開了叫小大董,人均消費是他的正餐店的三分之一,依然讓消費者能夠吃上正宗北京烤鴨。
小門店 大后台
“小門店,大后台”。各大城市的房租越漲越高,為了降低成本,餐飲店面的經營面積開始縮小,這就叫“小門店”。不過,馮恩援說,有“大后台”的支撐,小門店是“小而精”。
馮恩援:這后台要大勢,要有品牌,要有一定的規范的管理程序,包括很多企業都有中央廚房配送,比如北京的嘉和一品,他們開了一間小型的智慧餐廳,把這些食物按網上訂單以后給你送進去,你可以在那兒取走就行了。
小群體 大眾化
第三個特點是“小群體,大眾化”。馮恩援解釋說,餐飲業不再追求十全十美,而是隻服務於一個比較有個性的群體,這樣定位更精准了。
馮恩援:有一家企業開發的給醫院送病人喝的康復身體的湯,營養湯,便宜的三十來塊錢,貴一點的一百多塊錢,現在已經和六家醫院建立了合同,一天送量可以達六百份,看是一個小的群體,但是他是一個大眾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