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人民日報:農民老齡化之后 明天誰來種地?

2015年03月30日07: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人民日報:農民老齡化之后 明天誰來種地?

  化解“明天誰來種地”的難題,關鍵就是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吸引人的事業、有奔頭的產業

  媒體報道,重慶一位獼猴桃種植合作社的理事長最近遭遇了“高齡農民”的苦惱。這家合作社流轉了800多畝土地,雇的農民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在30多個“高齡農民”中,患有高血壓的就有七八個,合作社專門買來血壓計,下地前要先給農民量血壓。

  為什麼不請壯勞力?這位理事長說,農村勞動力緊缺,以前農忙才缺工,現在一年四季都缺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不會種也不願種地,四五十歲的多在外地打工,剩下種地的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農村勞動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已是我國鄉村的普遍現象。盡管這些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猛,但在田間勞作的大多還是老年人。年輕人不願務農,歸根結底還是農業的吸引力不足。一沒“錢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畝地的收入還不如打幾天零工掙得多﹔二沒“前途”,當一輩子農民,種一輩子地,有啥奔頭?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農民老齡化的苦惱,事實上就是“明天誰來種地”的難題。破解這一難題,關鍵就是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業成為吸引人的事業、有奔頭的產業。引導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將成為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的重要手段。

  實現這一轉變,需要農村改革持續發力。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產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還有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均等化、新型城鎮化等改革舉措,都有助於縮小城鄉差別,讓資源在城鄉間配置更均衡,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

  實現這一轉變,要積極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1號文件都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不僅要用機械化、標准化、信息化來改造傳統農業,還要把目光放得更深、更遠,不再局限於一次產業,初加工、精加工、銷售、流通、休閑觀光……延長的產業鏈條上可以細分出無數環節,衍生出無限的增值機會。農業空間廣闊,大有可為。

  實現這一轉變,必須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力度。要創造條件讓年輕、有知識、有技能、懂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成長起來。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加種糧補貼、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培訓,完善社會管理和農村金融體系,讓他們安心留在農村發展。同時還要制定、完善相關政策,營造尊重種地、尊重農民的社會氛圍,吸引更多的年輕大學生或其他有志於農業的年輕人,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和資金獎勵,引導他們到農村就業創業。

 

(責編:周素雅、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