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喬雪峰)針對國外媒體的中國外資撤離論,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發布會上回應稱,外商對華投資是有出有進的,但總體上是進大於出,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外資撤離潮”,只是因被個別境外媒體關注甚至“放大”,所以才有所謂的“外企撤離潮”這樣的說法。
沈丹陽在發布會上提供了三組數據,第一組數據是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今年一月底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第二組數據是根據上海美國商會《2015年中國商業調查》,有73%和75%的受訪企業2014年在華業務實現盈利或者收入增長,有67%的受訪企業計劃2015年擴大在華投資。第三組數據是今年一季度全國實際利用外資比去年同期增長11.3%,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這些數據充分反映出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依然突出,也說明我國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依然比較強。
“盡管也有一些跨國公司對投資環境有所抱怨,我認為這主要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后的不適應。比如我們的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一些外商投資企業也可能是經營不善等因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確實有少數跨國公司對在華業務進行了調整,但總體上看數量非常有限的。”沈丹陽表示,中國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除了體現在外商普遍看好中國潛力巨大,而且穩定增長的國內市場這個因素以外,也跟我國的法律制度體系日臻健全,市場公平競爭環境不斷完善,產業配套能力迅速提高有很大關系。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各項改革。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同時加大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使吸收外資環境持續改善,是吸收外資規模持續增長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