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裡微商假面膜事件持續發酵,廣大女性同胞的“面子”安危受到嚴重威脅。喜歡“網淘”的女性朋友們,肯定不願聽到這樣的消息。其實,不僅是微商,網購中的假貨也總是如讓人“防不勝防”。
假冒偽劣並不是在電商網購平台獨有,其他購物渠道,如城鄉中的農貿市場、街頭市場、批發集市甚至是正規的大型購物商場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假冒偽劣商品,並且,相當一部分地方出現假冒偽劣商品的幾率比網購還要高。所以,網絡其實並不是產生假冒偽劣商品的原因。那為何網購中的假冒偽劣事件還頻頻進入公眾視線呢?
網購生存的最基本要義就是其具有快捷便利性,省去交易中的中間環節和時間成本。但是,相應的,消費者在得到快速便捷的同時,交易過程中所承擔的風險成本也會增加。
首先,網上開店設鋪程序太簡單,審核迅速,幾乎不需要資本資產擔保,隻需要一張身份証和銀行卡就可以開店運營,開店的成本低。出事了,大不了關店銷號,消費者若需要維權可能注冊網店微商所用身份証、銀行卡都是偽造的,根本找不到真正的責任人。
其次,平台監管作用不明顯。雖然各個電商大佬都排著胸脯保証自家在打擊假冒偽劣上會不遺余力,但是實際情況卻是網購投訴不斷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質量萬裡行收到網購類消費者投訴20621例,佔該平台投訴總量的1/3,與去年相比,網購類投訴量增長56%。而網購平台對於網店的處罰最嚴厲不過關店銷號,這對於制假售假“慣犯”來說不過是一個小號“陣亡”而已,屬於可承受“損失”,而且還會順理成章的把這些“損失”轉嫁到下一批消費者身上。
再次,處罰力度有限,違法成本低。近些年,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對網購的監管力度也不斷加大。但是,處罰金額的上限太低,與近些年動輒上億元的案值相比實在有些微不足道,這也讓一些有心制假販假的人覺得違法犯罪的成本很低,罰完之后不用多久就可以東山再起,形成不了對不良商戶的震懾。網購售假也就會像割韭菜一樣,罰完一批又出現一批。
過低的違法成本,讓制假販假的人面對高額利潤誘惑時變的無所畏懼,把鋌而走險當成家常便飯。如同其他渠道的制假販假一樣,打地鼠式的監管很難從根本上肅清假冒偽劣。
打擊網購售假與打擊其他市場假冒偽劣一樣,甚至需要更加嚴格。消費者是電商平台的衣食父母。縱容商戶售假,是對衣食父母的不尊重,也是在毀壞電商平台的聲譽,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平台早晚會垮掉。
相關監管部門也應該加快立法,使治理網購售假上有法可依,加大處罰力度,讓制假售假者“一次涉假終身后悔”,使其再也無力東山再起。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是法制化下市場的必要條件。市場自由並不是無序的自由,無序的市場並不會長遠健康的發展。
也許有人會認為,網購是新生事物,有瑕疵也正常。嚴格的監管可能會讓其失去活力。但是,正因為是新生事物,才更要從初始就立好規矩,縱容和姑息不僅不會促使其健康成長,反而會讓“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發生。厲行打假,是對合法商家的保護,是對網購平台的保護,是對網購這個新興事物的最好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