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杭州西湖觀光游“漸冷” “活化”成中國景區轉型出路

胡佳棋 李苑露

2015年05月06日00:03  來源:中國僑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杭州西湖觀光游“漸冷” “活化”成中國景區轉型出路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10個字最近引發了網絡熱評,有網友稱這是“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辭職去旅游的話題,也再一次引發全民熱議。旅游,儼然從生活的調劑品,轉變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生活目標。

  浙江杭州是一座旅游城市,有著著名景區西湖,在國際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詩人白居易曾以“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來表達對西湖的贊美,對杭州的不舍。

  而今,傳統的西湖美景卻越來越難以俘獲年輕人的“芳心”。這也是當下中國,與西湖相似的傳統景區,碰到的共性問題。

  在這個年輕人逐漸成為旅游市場重要力量的時代,有著山水美景和深厚歷史人文積澱的西湖,拿什麼與年輕人“談一場戀愛”?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杭州市旅游委員會主任李虹。

  一日游漸冷 觀光團大勢將去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杭州,最為著名的當屬西湖。

  西湖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每逢節假日,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便蜂擁而至,此時,斷橋邊游客摩肩接踵的“盛狀”,時常會登上熱門話題。

  這種“盛狀”與杭州的“還湖於民”密不可分。

  2002年,杭州啟動了西湖綜合保護工程,許下了“還湖於民”的諾言,免收門票。這不僅貫通了西湖沿岸,還逐步放開西湖沿線周邊的公園、景點、博物館,打破了“圍牆”。

  從那時起,西湖邊擴音器傳來的講解聲就一浪高過一浪。同時,也帶動了整個杭州的旅游。

  據杭州市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杭州全年旅游總收入達到1886.33億元,比上年增長17.6%,接待入境旅游者326.13萬人次,增長3.2%,接待國內游客10606.43萬人次,增長12.7%。

  然而,游客人數的逐年增加,卻並未讓西湖的美譽度呈正比上升,尤其在許多年輕游客中,西湖似乎並不那麼“好玩”。

  西安網友“杏林春暖花並蒂”,就在游覽西湖后發微博稱“到西湖游玩,人很多,景色看起來很一般,不開森(不開心)。”

  十多年前,旅行社組團的“西湖一日游”是很多游客的首選。“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游是當時許多人對旅游的普遍認知。

  “當時,杭州主要推薦的景點集中在西湖周邊,游客也習慣快節奏的游覽模式。”杭州市旅游委員會行業管理處一位負責人回憶道。

  “如今的‘西湖一日游’、‘華東五省一市’這些傳統線路的游客群體,年齡層次偏高,年齡在大多在50~70歲之間。”浙江省中國旅行社國內總部副總經理陳堅介紹。

  傳統的旅行方式,已然難以被“年輕一代”接受,旅行團的模式也逐漸被年輕的消費群體邊緣化。

  這種邊緣化也體現在景區套票的銷售上。杭州市旅行社協會一日游分會秘書長章水龍告訴記者,早期,在協會注冊過的旅行社,每年購買“西湖一日游”套票能達到四五十萬張,這幾年銳減,僅僅是過去的一半。

  50后、60后漸漸老去,旅行觀光團的消費群體也在收縮,如何吸引年輕人到杭州來、如何推出讓年輕人喜愛的旅游產品、如何讓來到杭州的年輕人愛上杭州……一連串的疑問在提醒著李虹,也困擾著旅游行業的從業者們。

  轉觀念 從走馬觀花到休閑度假

  旅游需求的持續增長,受益於國人旅游觀念的改變。旅游,已從少數人的奢侈品,發展成為了大眾化、經常性消費的生活方式。而伴隨著旅游服務進入數字網絡時代,旅游方式更趨多樣化。

  浙江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汪成設告訴記者,旅游的需求在迅速擴張,服務產業在迅速壯大。最大的個性化是說走就走,想到哪裡就到哪裡。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吃、住、行、游、購、娛”的傳統觀念已拓展,如今,“商、養、學、閑、情、奇”成為新的需求。

  但目前,市場上的旅游特色產品出現趨同的現象。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目前市場上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太少了,有針對性,給不同群體設計的旅游產品更是少之又少。

  “據我們研究,中國游客本身已經開始升級換代。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這種是大眾旅游,沒有獨特的需求。”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宋海岩介紹,現在游客本身素質提高,對旅游產品的需求更多樣化,“旅游目的地要注重游客需求的多樣化,然后開發多樣化的產品,這也許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他認為,國內的智慧旅游已經發展得很好,未來的問題是如何發展一些新的產品,使游客再進一步提升旅游體驗。

  杭州市旅行社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陳錦榮也認為,在多樣化中,關鍵是要打造好旅游產品,讓傳統文化融入旅游產品,讓更多年輕人體會到這種文化。

  採訪中記者發現,如今,自助行或半自助行成為多數年輕人的選擇,不少旅行社也開始推出這樣的產品。

  一位杭州旅行社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杭州一地的度假產品、半自助的休閑度假產品越來越好賣,游客年齡層次相對年輕一些。”

  “浙江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適合做休閑度假的旅游產品,以前,游客在浙江可能就停留一天或者半天,現在,他們‘走馬觀花’的觀念開始轉變。”陳堅告訴記者。

  他表示,杭州的生活節奏比較慢,這決定了杭州可以做類似的產品。這類產品以休閑為主,住宿標准有細分,旅行社可以隻安排交通和酒店,以及碎片化的搭配景區,給游客較大的選擇余地。

  “活化”西湖 從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如今的杭州,也有許多不同玩法,讓游客“各取所需”。

  劉欣欣是一位來自內蒙的90后游客,“西湖邊的環湖自行車”讓她印象最為深刻。而西湖邊免費領取的旅游指南,以及細致分類的登山地圖、美食地圖等,為她的行程增添了不少樂趣。

  李虹認為,杭州是比較靜態的,具有山水畫般的傳統美,而要讓年輕人喜歡這裡,就要讓年輕人“high”起來,就是要“活化”西湖。

  “西湖的傳統經典美,是不會做改變的,有了西湖,每天有很多人來。但對於年輕人而言,風景名勝、傳統文化不能作為唯一的吸引物,要給年輕人設計一些讓他們‘坐不住’的事。”他說。

  “比如,在西湖邊騎單車環湖,在保持傳統靜態美的基礎上,做休閑業態的豐滿。”李虹補充道。

  提升參與感,這正是李虹接下來重點要做的事情,他列舉了皋亭山景區的做法。

  皋亭山,又名半山,在今杭州市北郊,自西向東北綿亙十余公裡。它的地域歷史文化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新石器時代,在杭州城內百座群山中,是歷史文化積澱極為厚重的群山之一。

  如今,皋亭山以本身的自然優勢和歷史文化積澱,使出了“新招”。在山的游步道中,設有多個節點,游客可以通過手機APP、手環等設備載體,記錄在大自然中爬山、行走的數據,並且通過這些載體,還可以知曉自己消耗了多少卡路裡等,趣味又實用。

  “山還是那座山,游步道還是那個游步道,但是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皋亭山景區管委會旅游科陳佳介紹,原先經常會有以團隊為單位來爬山、比賽的游客,如今有了這個智慧項目,並不用一個團隊一同前來,游客可以自己安排時間,通過手機APP、手環等載體與其他人競賽。

  皋亭山的做法,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認可。

  此外,陳佳告訴記者,皋亭山還將推出“文創游”。“我們會設計一些劇本情節,讓游客在游山的過程中會感到很新奇、好玩,有點類似大自然中的‘密室逃脫’。”她還透露,劇本情節會融入皋亭山以及杭州的一些本土文化。

  像皋亭山這樣的景區,在杭州還有許多。

  “要把杭州打造成一個巨大的旅游綜合體。以前游客就是奔著景點來的,跟城市幾乎沒有交集。現在要讓景點作為來到杭州的理由,但來到杭州后,通過多種方式,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杭州。”李虹說。

  他認為,這是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從而,旅游產業也從西湖景區向全城范圍拓展。

  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汪泓認為,“城市旅游”比“旅游城市”內涵更豐富,發展城市旅游,不僅僅依靠西湖、西溪濕地等自然景觀,還要發展更多的潛力資源。

  “有些人到杭州來,就是想來發發呆、喝喝茶,這個方面,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可以對本地產品進行梳理,通過信息手段來告知。”汪成設認為,這可以根據產品類型進行細分。

  今年2月,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西溪慢生活區也成為杭州除西湖外,吸引游客的另一張金名片。

  此外,“杭州騎游大會”、“西湖登山節”、“橫渡錢塘江”、“開步節”等具有景觀特色並與城市形象、旅游產品契合度較高的賽事活動舉行,杭州已形成了“賽旅結合”的典型模式。

  而剛落幕的中國國際動漫節,已在杭州舉辦了十一屆,吸引了超過137.29萬人次參加。不久后,在西子湖畔舉行的一年一度的西湖音樂節也即將拉開帷幕。此外,杭州還設立了旅游創意中心,鼓勵大學生尋找這一代人的偏好。

  “每一代人的偏好和興奮點是不同的,應該讓年輕人去發揮自己的創意。”李虹說。

(責編:李彤、劉陽)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