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大學生休學創業調查:“友情股”成為創業障礙

2015年05月15日07:50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學生休學創業調查:“友情股”成為創業障礙

  昨天,國辦《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佔據了各類媒體的重要位置,引起廣泛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現狀如何?又面臨何種現實困境?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進行了調查梳理。

  “友情股”成為創業障礙

  中關村某科技園相關負責人昨日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說:“我理解國家鼓勵的是大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通過創業勇於創新,而不是鼓勵他們憑頭腦一熱就創業,甚至把父母的錢和自己的學業拿來冒險。”

  這位負責人說,大學生創業有足夠的熱情,但往往對一些現實情況缺乏准備。他遇到的最典型例子是,創業初期學生團隊要先進行股權設置,但學生團隊常常是好同學、好朋友,往往出於友情把股權均分,每人持股一樣多。這屬於股權結構不合理,對企業運營來說是一個大忌——按照企業管理的慣例,管理團隊中必須有一個人持股50%以上,並對企業管理有決策權,也就是擔任CEO(首席執行官)。如果一個團隊的成員持股都一樣多,在日常管理中就誰都說了算,其實誰都說了不算——沒有一個最終決策的人。“我見過不少學生創業團隊,在初始階段過去后,因為股權結構不合理,意見紛爭而走不下去。”

  學生身份往往使創業者“打退堂鼓”

  清華創客空間協會創始人、碩士研究生畢瀅昨天告訴北青報記者,他身邊的學生創業團隊遇到的問題往往反映在學生這個特殊的身份上。“項目好,自然有投資﹔學生團隊都有學校孵化器提供‘物’方面的幫助﹔但是需要做出利益權衡的時候,往往出現問題。”

  他舉例說,不久前,五名清華在讀研究生組成的團隊設計了一款智能硬件產品,在參加比賽時得到了一位評委的青睞,表示願意投資。但到了坐下來談細節的時候,投資人提出,團隊中至少要有一人休學或退學,全職來做團隊負責人。從管理的角度說,這個要求是合理的,但團隊中的五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一人願意休學,加上考慮到后期批量生產的困難,他們打了退堂鼓,投資人也退出了,這個項目因此夭折。

  “學生創業團隊一般流動性比較大,在創業初期會熱情高漲,一旦深入做下去,就要佔用創業者的很多時間精力,需要在學業、收入乃至家庭方面做出犧牲,有人就會開始權衡、猶豫,問題也就隨之而來。”畢瀅說。

  企業家“實戰課”不是強推“大學生老板”

  在此次國辦《實施意見》的最新規定中明確,各地區各高校要聘請知名科學家、創業成功者、風險投資人擔任課程老師講授創新創業課程。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很多高校確實已經開始請來企業家走上講台,學生、老師對此有不同的感受。

  北京語言大學招生就業辦公室請來了現任清華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清控金融總裁雷霖副教授給學生授課。雷霖創業課的內容是結合自己作為投資人的經歷,講授一個創業項目怎樣才能成功獲得資金贊助,一個看起來很有前景的創業項目又如何差點害他“賠慘”了。在創業實戰中的幾個相關知識點自然而然地傳達給學生。學生們反映雷總講得很“實”。從大二起就和幾名同學一起創業做插畫設計的研一學生張文娉說,創業課堂上缺乏“實戰”經驗的老師大多隻能講創業理論,她和同伴在創業中遇到的難題得不到解決,“這堂創業課,老師隻用一個小案例就把難懂的理論知識講透了。像‘天使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這些詞兒,老師更是一兩句話就講明白了,太贊了!”

  中央財經大學有一個“創業先鋒班”,該班每屆招生不超過30人,也是聘請企業家導師作為創業導師。為避免見光死的“溫室創業”,有校外導師認為應該盡快讓學生創業團隊到真正的市場上歷練,也有導師提出要求“我隻帶有創業項目或者商業策劃書的學生”。對此,該校商學院副院長葛建新有不同的看法,即“先鋒班”絕對不是“學生老板速成班”。“年輕的學生在閱歷和經驗方面的儲備都不太足。我們先鋒班不是為當老板而當老板,從知識到能力,這需要逐步積澱和過渡,一切需要時間。”

  而在葛建新眼裡,當務之急是解決學生創業的“最后一公裡”問題,為學生服務好,而不是強推多少個老板,“最后一公裡,是幫助學生成長,等待時機成熟,到時他們會自願走向真正的市場環境。” 文/本報記者 劉旭 雷嘉 董鑫

  對話

  “大學生創業初期往往不懂得團隊建設”

  陳正智,北京銘人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一個現在已經走向成熟的經理人,昨天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他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到了大學生創業一些可能存在的隱患。

  北青報:您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創業,當時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陳正智:我走上創業之路比較簡單,就業不成便萌生創業想法。我大學所學的是體育經濟專業,當時是全國獨此一家的新興專業,2007年畢業時發現新專業所匹配的崗位並不多,很多同學選擇轉向金融或考公務員,而我想著學以致用,感覺其他行業都沒意思,煎熬一年后,我和上一屆師兄決定創業,注冊了一家公司,做起了體育賽事。現在想來,我是同學中的異類吧。

  北青報:第一次創業失敗,您對此怎麼看?

  陳正智:2010年底2011年初,公司業務量難以維持,我和我的小伙伴就各奔東西。行業細分和商業模式,這是我和我當時的團隊都沒有考慮到的。我和另一合伙人再次回到普通上班族的生活,開始補課。我做了行政管理,干獵頭,補了公司運營、人力資源的課,這為我們二次創業提供了基礎。

  北青報:很多人認為畢業即創業不可取,您怎麼看?

  陳正智:說實話,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創業,風險極大,主要是不懂得團隊建設,畢竟閱歷和經驗都不夠。我們在第二次創業之前算是完成了補課,也懂得一個創業團隊需要磨合。同時,創業資金問題也是很多人面對的考驗。拿天使投資的融資渠道來說,他們看重的是創業者個人的能力、想法和潛質,會講一個項目好故事,往往能夠打動他們,但后續考驗年輕人的是全方位的,比如決心、執行力、團隊建設能力、商業架構以及盈利模式。闖蕩商海,創業者需要的是虎氣。文/本報記者 劉旭

(責編:楊迪、楊曦)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