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辣木,為什麼“辣麼火”?

本報記者 馮 華攝影報道

2015年05月24日10: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辣木,為什麼“辣麼火”?

  圖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才地村的辣木基地。

  樹葉能夠當菜吃,枝葉中的蛋白質含量比普通牧草還高,一年能採收兩三次以上,一種叫做“辣木”的植物火了。這種原產於印度、適合熱帶地區種植的樹木近來悄然升溫。最近一年來,不少企業紛紛投入辣木種植開發,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的發展規劃。就連本不適宜種植辣木的北方地區,也有企業在大棚內種植成功。

  為引導辣木產業健康發展,農業部農墾局日前在海南舉行了辣木產業座談會,科研人員、辣木企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匯集一堂,記者也有機會走近辣木,一探究竟。

  既可鮮食,也可用作飼料、食品添加劑等,世界范圍內掀起辣木熱潮

  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十月田鎮才地村的辣木基地裡,一株株1米左右的辣木整齊排列著,農民正在採摘樹干上的嫩葉。從外觀看,這碗口粗細的辣木並無特別之處。

  “辣木長得可快了,這是今年3月份種下去的,到現在兩個多月,已經砍了3次了,每次都留1米多高,方便人們採葉。如果不砍伐的話,最高能長到四五米。”海南中發辣木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福利告訴記者,在海南、雲南這些熱帶氣候、雨水充沛的地區,水肥條件好的話,辣木當年種、當年就能見效益。辣木葉既可以鮮食,也可以制成茶葉出售。

  “辣木全身都是寶。”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中國—古巴辣木科技合作中心研究員劉昌芬表示,辣木是多年生熱帶落葉喬木,它的枝、葉、花、果、種子都有開發價值,尤其葉片、果莢等富含蛋白質、多種礦物質、維生素等,既可鮮食,也可用於保健品、醫用藥品、飼料、食用油等。辣木還具有生長快、易栽培的特性。

  樹葉還能當菜吃,味道怎麼樣? “辣木不辣,口感很嫩滑,清炒、燉湯都可以,味道有點像菠菜。”劉昌芬說,辣木葉除了鮮食外,還能做成“辣木面條”“辣木饅頭”“辣木茶”,在雲南西雙版納當地是比較有名的食物。“外地有朋友過來,我們都會用辣木做幾個菜來招待。當地菜市場就能買到辣木葉。辣木的花是白色的,也可做涼拌菜或干燥泡茶,幼苗的根干燥后可以打成粉末作為調味料用。”

  農業部農墾局熱作處處長彭艷介紹說,雲南在國內最早引種辣木,但直到近幾年,辣木規模化、商業化栽培才得到較快發展。初步統計,2014年我國辣木種植面積約4萬畝,雲南省種植面積最大,約2.5萬畝,佔全國總面積的60%以上。剩下的則分布在廣東、海南、四川、福建等地。

  不獨中國如此,近年來,印度、古巴、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辣木鮮菜、飼料、食品添加劑等方面應用力度加大,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歐美國家大量進口辣木原料開發保健品、護膚品、航空潤滑油等等,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辣木潮”。

  發展辣木有利熱作產業轉型升級,緩解飼料糧缺口

  正因為辣木優點多多,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尤其在去年7月,國家領導人訪問古巴,把5公斤的辣木種子作為國禮贈送古巴,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農業部農墾局局長王守聰表示,辣木是一個新興產業,需要科學、理性發展。辣木產業發展得當,有利於熱作產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在農民增收、生態文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辣木的特性決定了它可以多元化開發,既可以直接上餐桌,也能應用於食品、工業、畜牧業、醫藥、美容等多個領域,有利於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並推動熱作產業由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王守聰表示。

  從2010年就開始帶動農民種植辣木的廈門金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青萍告訴記者,一畝地一般種植200—300棵辣木,每年4月份種植,一年採收兩次,年產量約為1.5萬斤。刨去平整土地、水利灌溉設施等前期投入的成本,農民種植辣木每畝至少能收入5000元。

  發展辣木產業還有助於緩解我國飼料糧的缺口。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曉陽很看好這一點。“辣木具有高蛋白質、低纖維的特點,辣木葉、樹皮和種子榨油后的油餅都可以作為飼料。辣木生長快、適應性廣,可在荒山、荒灘等非耕地種植,不與糧爭地。”

  辣木產品的開發應用如何?開發出“金辣木堂”品牌系列產品的公司負責人曾冠鳴介紹,非洲、南美以辣木鮮菜、辣木豆莢、辣木籽、辣木葉粉等為主﹔歐美國家多是消費保健、護膚美容系列產品﹔我國主要有嫩芽蔬菜、辣木葉粉、辣木面條、辣木茶等,也有少數開發食品、保健品、藥品、日用品等。由於加工工藝不同,辣木茶的價格在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辣木葉粉的價格為每公斤兩三百元左右。

  近年來,我國對辣木產業的扶持力度逐漸加大,建成了中古辣木科技創新中心、辣木標准化生產示范園,並成功繪制世界上首個辣木基因組精細圖譜等。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辣木發展規劃,計劃種植30萬畝、50萬畝等。

  火爆背后有隱憂,辣木產業亟須引導

  “辣木熱”的背后也暗藏隱憂。蘆薈熱、石斛熱、瑪卡熱……這些曾經被推上高地的特色產業如今卻像玩過山車一樣,歷經著從高峰到谷底的疼痛。王守聰表示,對於辣木產業的開發,一定要穩妥審慎,決不能走蘆薈、石斛、瑪卡的老路,要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大規模發展辣木產業仍面臨諸多瓶頸。

  首先是市場准入問題。中農友辣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萬結紅介紹,辣木是外來物種,作為食品須通過國家新資源食品衛生行政許可審批。目前除辣木葉外,花、果莢、莖、種子、根等均未通過國家新食品原料行政許可。

  “這種申報耗時長、費用高,又具有公益性,申報成功了大家受益,如果不成功,時間、經費都打了水漂,沒有什麼企業願意做﹔科研院所又沒有相關的經費。”劉昌芬說,作為國內最早從事辣木研究的科研院所,雲南省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2009年申報辣木葉國家新資源食品衛生行政許可,2012年才獲得批准,30多萬元的費用是所裡東拼西湊拿出來的。

  此外,對於辣木的功效評價等研究力度和深度不足,也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曾冠鳴說,公司經營的辣木產品有30多種,以茶葉為主,這和辣木的多功能性相比還遠遠不夠。

  專家表示,由於我國的辣木品種多為國外引進,研究時間隻有十幾年,在辣木品種選育、栽培技術、功效評價等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目前的研究成果還難以支撐快速發展的產業,產業平穩發展存在隱患。

  王守聰告訴記者,農業部今后將編制發布《全國辣木產業發展規劃》,搭建產業專家組和產業聯盟“兩個平台”,打造技術創新、生產試驗示范、加工示范“三個基地”。尤其是通過辣木產業聯盟,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實現信息共享,行業自律,抱團發展。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模式,從全產業鏈布局,不僅要農牧結合發展,還要重視精深加工、服務環節建設,特別是要引導科學理性消費,避免夸大宣傳、惡意炒作,引導辣木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責編:趙超、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