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國
近日,京東商城因為“刷單”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國外一家投資咨詢機構發布報告稱,京東銷售額存在虛報,也就是傳說中的“刷單”。不止京東一家,伴隨網購的火爆,有關電商平台“刷單”的報道屢見不鮮。業內人士指出,“刷單”行為普遍,意味著電商平台的數據“注水”嚴重,其商業信用可想而知。
有必要指出兩點,一是從整體上講,電商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消費時點,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即使電商自身有些問題,也不應該否定電商的整體進步性﹔二是關於刷單的傳聞,決不僅僅發生在京東一家身上,這幾乎是所有電商的傳說。
電商刷單就相當於吹牛。只是區別在於,一般人吹牛隻能過過嘴癮,可電商吹牛卻能夠帶來實惠。現在電商競爭很是激烈,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銷售榜單、購買評價等。如果一款商品沒有成交量、沒有好評,不僅很難進入消費者的視線,即便消費者看到了一般也不會下單。刷單與商家的評級、攢鑽等息息相關,能夠帶來一系列的虛假數據,如虛假的銷量、虛假的競爭力、虛假的信用等。而且,電商平台同樣從中受益,有利於整體宣傳,在平台競爭中勝出。
正是因為刷單存在著這麼大的好處,甚至已然成為“爆款法則”“競爭利器”,所以一直有一種說法,“刷單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商家和平台之間的潛規則。”利益之下,不難理解,現在幾乎所有電商平台都提出打擊刷單行為,甚至一年開出幾千萬的罰單,但刷單還是屢禁不止。
在道德上,誠信可謂是“主德”﹔對於市場經濟來說,誠信可謂是“底線中的底線”。正是出於對不誠信行為的零容忍,所以對刷單再重視都不為過。既然提到重視,那就跟吹牛報稅一樣,懲罰不可避免。可在市場上,電商們還真是“吹牛不報稅”,最起碼報得不夠不充分。
4月27日,一則題為“多地天貓店主被約談補稅,銷售額超80萬補28%”的新聞在網絡上引發熱議。可想而知的是,如果電商們“吹牛報稅”,那麼巨大的吹牛成本,將產生極大的倒逼效應。這也是許多國家的慣行做法。比如說在德國,電商如果刷單的話,那麼每一筆成交記錄都會成為納稅依據,到最后吹牛不僅無利可圖,反而會拖垮電商——這也是德國電商很少刷單的原因所在。可這條新聞並沒有下文,甚至還有消息稱,隻要刷單提供証明就可以不計入銷售額。
從本質上講,刷單行為是一種不誠信行為,侵蝕了正常市場秩序。也就是說,電商吹牛不僅應該在稅務部門那裡通不過,在工商部門那裡也不能被容忍。可現實是,不僅很少看到“刷單納稅”,甚至也很少看到電商因為刷單受到工商部門嚴懲的。可以把這理解成為是對電商發展的保護。保護是應該的,但保護也應該講原則、有底線。明明刷單現象如此普遍,刷單危害如此重大,卻受不到任何約束和懲戒,這個市場還有什麼公平和健康可言?
別讓電商們“吹牛不報稅”。當前,在譴責電商刷單的同時,更應該形成共識,拿出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辦法。需要知道,刷單不僅違反了誠實守信的商業規則,而且在企業之間構成了不公平競爭,不利於發展電商業務。也就是說,打擊刷單行為,不僅是維護市場秩序的要求,也是實現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