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國內商業實體店卻透著一股寒意。這幾年,實體零售企業增速持續放緩,一些百貨店、大超市紛紛關門停業。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內陸,實體店的銷售額普遍下滑。
實體店怎麼了?實體店還能撐下去嗎?從“盆滿缽盈”到“勉強吃飽”,是局部現象還是普遍趨勢?從“別無他選”到“渠道多元”,是電商沖擊還是自身頑疾?從“單腳站立”到“雙腿走路”,是難免淘汰還是逆勢而上?從“千店一面”到“各展所長”,是固守原位還是加快轉型?本報記者歷時3個月,走訪部分大中城市和數十家商業企業,對實體店面臨的困境、挑戰、機遇、出路進行了深入調查和探討。
實體店經營困難,與電商的競爭與分流有一定關系,但電商並非唯一因素。實體店的洗牌,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消費需求嬗變的直接體現,是商業模式升級的內在要求。既有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寒流之中有亮點,目前不少店鋪經營良好、增長穩健。實體店銷售額佔全國零售總額的90%,從業者佔三產就業人口的約1/5,在促消費、穩就業、惠民生等方面擔當重要角色,其獨特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難以取代。“關店潮”絕不意味著實體商業走向衰亡,經過一輪調整,淘汰的多是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留下來的會釋放更強的生命力:從消費需求看,實體店市場潛力仍可觀﹔從全行業勢頭看,實體店有望觸底回升﹔從技術層面看,實體店能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
對實體店來說,“創新和轉型,任何時候都是最佳期”,很多業內人士有這個信心。實體店與網店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共生雙贏。堅持“內容為王”,同時借力“互聯網+”,蹚出一條新路,打好體驗牌、融合牌、模式牌、定位牌,實體店將站上更高的新起點——“不僅有未來,而且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