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6日電(記者 楊迪)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首屆中國品牌論壇今日在京舉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在論壇致辭時表示,我國制造業因為沒有大批的著名民族品牌做依托,雖然投入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能源,犧牲了環境,卻僅僅是為了產業鏈上15%左右的利潤苦苦拼搏。
汪同三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總量目前已列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和制造業大國,但產業仍處於國際產業鏈低端,不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知名品牌非常少,而且國內很多行業的主要品牌都被洋品牌取代,或者被外資控制,要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他說,我國雖然是世界制造大國和第一大的出口國,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品牌小國,究其原因除了技術研發能力弱之外,主要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特別是品牌意識不強,品牌打造方式落后。
汪同三表示,外國企業在中國憑借洋品牌輕鬆的賺走了產業鏈上約85%的利潤,我國制造業因為沒有大批的著名民族品牌做依托,雖然投入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能源,犧牲了環境,卻僅僅是為了產業鏈上15%左右的利潤苦苦拼搏。據測算我國每年因品牌問題直接和間接損失達1萬億美元。
他認為,品牌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資源,培養一批世界品牌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手段,更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內容。
汪同三建議從三個層次研究推動我國的品牌戰略:一是國家層面,如何塑造中國的大品牌。二是產業層面,如何推動落實中國制造2025計劃。三是企業層面,推動企業創建名牌,提高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