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在北京“十月動畫工坊”工作室拍攝的《大聖歸來》導演田曉鵬。
右圖為一位設計師在北京“十月動畫工坊”工作室展示電影《大聖歸來》的設計稿。記者 吳凱翔 攝
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及其89個眾籌投資人的賺錢故事在這個夏季被一遍又一遍講述。《西游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票房破9億,眾籌投資人人均投資不足10萬淨賺20多萬的建樹格外勵志。
然而,看似一步之遙的投資神話卻在八荒之外。這一非常規案例,障目了更多影視眾籌項目的落魄和整個領域的高危投資現況。
機構最新數據顯示,國內影視類眾籌平台項目成功率僅為64%。《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諸多實為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偽影視眾籌項目卻不在少數,更有一些通過微信朋友圈募集資金的項目,很可能涉及詐騙。
小概率盈利
顯然,《大聖歸來》的成功並不是常規景觀。百度去年推出“百發有戲”平台,試圖涉足影視眾籌市場,上了一部《黃金時代》,卻無奈票房遭逢滑鐵盧。阿裡巴巴推出的《魁拔Ⅲ》,同樣遇到票房慘敗。
成功的案例總被津津樂道,哪怕它只是個孤例。
數據顯示,截至8月23日,《大聖歸來》票房累計9.32億元,創近50年來國產動畫最高紀錄。在開拍之際,《大聖歸來》採用了眾籌方式進行融資。參與投資的89位眾籌投資人,合計投入780萬元,目前預計可以獲得本息約3000萬元,即每位投資人可以在此筆投資中淨賺約25萬元。
“這89個投資者,由於他們是股東,電影越賣座,回報就越高,所以他們會積極做營銷。《大聖歸來》是通過熟人朋友圈的私募方式,雖然不屬於公開的股權眾籌模式,但是它充分發揮了眾籌的優勢。更加証明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個基礎設施初步形成。”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互聯網金融專家楊東說,像電影這種跟消費者密切聯系的產業特別適合做眾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電影通過眾籌模式,能夠克服傳統金融模式的不足,使產業和金融高度融合,並將資源充分整合起來。眾籌的效果是“股東變成消費者,消費者變成股東”。
問題在於,是否還存在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大聖歸來》。
據盈燦咨詢數據統計,目前國內共有九家平台涉及影視類眾籌。從平台項目發布數量來看,近半數平台影視發布項目為個位數,項目數較少,影視類眾籌平台項目成功率僅為64%。
淘夢網創始人陰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我國去年影視行業約有800億元投資,而票房隻接近300億元,意味著其他的錢都虧掉了,這無疑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
“淘夢網這類平台,目前更多地是在支持年輕導演拍短片,提供偏商品類的而非偏股權類的眾籌,投資者在投資視頻短片后,可以獲得相應的海報、宣傳物等。”陰超坦言,即便是這種模式,項目成功率也並不高,僅為20%至30%。
天使匯創始人蘭寧羽對影視項目的現狀估算則更加悲觀。他表示,2015年上半年廣電總局公示立項的電影劇本1329部,可以推算全年大概在3000部左右,還有大量的電影項目根本沒能完成立項手續,但資金早在項目初期就需要進入,而目前每年能上院線的國產電影也就在200部左右,已經是十五分之一的比例了。其中能夠盈利的國產電影佔比更少,萬中選一的比例,這個概率比天使投資的成功概率還要低,影視眾籌的風險非常大。
“我國目前的電影界,如果不是大電影公司領投,其他項目風險都很大。通過觀察這兩年的優質電影,一個是《泰囧》,一個就是《大聖歸來》,這個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中國電影眾籌有待更健全的發展,投資者對項目的判斷需要更謹慎。”陰超說。
偽項目眾多
很多投資者所謂的影視眾籌項目,不過是投資於影視項目的理財產品。業內人士稱,這種投資幾乎無需門檻,幾百元、幾千元便可以參與投資,並獲得相應的承諾回報,投資者並不能真正成為電影的股東或者出品人。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阿裡巴巴和百度分別推出的“娛樂寶”和“百發有戲”,其模式都更接近於互聯網理財產品。
以阿裡“娛樂寶”裡的《小時代4》為例,最低投資金額為100元,這100元沒有直接交由導演郭敬明,而是先買成國華人壽的保險理財產品,再採取合法合規的方式投向文化產業,獲取投資收益,預期投資年化收益率為7%。假設一個用戶向《小時代4》項目投資了100元,基本可以保証的是投資所產生的7元錢收益。
百度“百發有戲”的項目收益則由票房收入來決定,收益情況分為幾個檔次:如果電影票房低於2億元,收益率為8%﹔每增加1億元,收益率就提高1個百分點﹔如果票房超過6億元,收益率可達16%。以該平台上的電影《黃金時代》為例,如果電影票房超過6億元,那麼投資人投入100元最多可以產生16元的收益,當然即便票房收入低於2億元,投資者投資100元也可以獲得8元錢收益。事實是《黃金時代》票房慘敗,投資者隻獲得了8%的收益。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娛樂寶”和“百發有戲”的模式就是一種理財產品,投資者並不能真正成為電影的股東或者出品人。這和《大聖歸來》這樣的電影眾籌有著本質的區別。一些電影選擇通過以上平台進行融資,其意圖不僅是籌資,有時更多的是一種宣傳手段、一種炒作噱頭。事實上,阿裡數字娛樂公司原總裁劉春寧曾表示:“我們不是眾籌,是一種投資。因為眾籌項目不能以股權或資金作為回報,項目發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許諾任何資金上的收益。”
規模較小的平台同樣在“挂羊頭賣狗肉”,借眾籌之名行營銷之實。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阿裡、百度等互聯網大佬,其他眾籌平台也紛紛推出影視項目,並出現了淘夢網、聚米金融等一批以專業的影視眾籌起家,專注垂直於這一領域的平台。
不過,規模較小的平台其影視項目多集中在互聯網影視、微電影等,院線電影比較少。業內人士指出,這也是考慮到投資人的投資周期、風險承受力等,由於院線電影眾籌周期長達幾年,而且能否上映還不能確定,所需金額較大,風險更不可控,對普通投資人來說,並不具備太大的吸引力。比如目前影視產品的宣傳,其項目無非是到影視劇組探班,獲得主創見面會門票、電影首映會門票、獨家授權發行的電子雜志、明星簽名照、電影票等。而這類型模式,由於投資者過度分散、股權結構權責不明、溝通成本高昂,都無法視為真正意義上的眾籌,更接近於一種營銷手段。
眾籌項目電視劇《花開如夢》制片人吳毅曾表示,選擇新興的互聯網眾籌行業進行影視劇資金募集,看重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看好創新背后的嘗試,讓影視人從老套的,墨守僅在一定范圍內靠人脈關系拉資金,到開辟一個公開、透明、完全市場化的投融資交易平台。
信用飄搖
等待兩年才收到回報仍屬幸運。作為影視眾籌項目的投資者,北京的王先生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他的一些朋友參與投資的電影最終由於一些原因沒能上映,也隻能“願賭服輸”。
王先生於2013年5月在點名時間平台上購買了《十萬個冷笑話》國人原創動漫電影的眾籌項目。他說,當時該項目“由周杰倫當配音演員”等宣傳很契合自己的愛好,便選擇了“玩玩”。據悉,這個項目的投資等級分為多檔:平民級的隻需投資20至50元便可以回報一張電影票,和一些周邊書簽挂件等﹔第二檔是112元,可以回報兩張電影票,和木質書簽等﹔第三檔是220元,回報是一張電影票和首映券等﹔其次還有500元檔、800元檔、10萬元檔等,其中,隻有10萬元的投資可以參與電影票房分紅。
王先生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投資后一年多后,這部電影才上映,但是許諾的書簽等禮品回報,他在2015年才收到。王先生坦言,參與影視眾籌項目的秘訣隻有一個,就是“耐心等”。
陰超表示,考慮到風險因素,目前平台從事互聯網影視、網絡電影和微電影類的項目比較多,而院線電影比較少,這也是由於電影眾籌周期較長的原因。比如《大聖歸來》,八年前開始策劃,四年前著手做,盡管電影上映了,也應該是上映一年之后才有回報,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文化投資過程。
“有些電影籌資者拿了錢,拍了兩三年也沒有拍出來,這在影視行業中也是很常見的事情。尤其是一些通過微信朋友圈募集資金的,更有可能涉及詐騙,因為沒有通過平台中介來進行籌資,便沒有機構會為其承擔責任。”陰超告訴記者。
多位業內人士在受訪時都提到影視眾籌的“信用風險”問題。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說:“影視眾籌風險較高,成功比例較低,一方面影視劇投資風險本來就較高,票房不可確定性較強,受到檔期、同期上映電影、市場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另一方面,影視眾籌發展時間較短,相關運作體制尚未完善,存在技術風險和信用風險。投資者不能對影視眾籌過於樂觀,影視眾籌的商業模式還需要不斷完善,以降低投資風險。”
網貸之家高級研究員張葉霞也表示,目前我國影視眾籌以獎勵眾籌類型為主,普遍小額投資,一般多予以實物獎勵,風險較低。而影視眾籌模式與票房挂鉤,收益率波動較大,且影視劇投資票房還受到檔期、同期上映電影、市場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不確定性較強,此外由於影視眾籌發展時間較短,相關運作體制尚未完善,存在信用風險和管理風險等原因。
沉默的鼓勵
目前我國並沒有針對影視眾籌出台專門的監管政策,用蘭寧羽的話說,“很多創新模式是在一種默許的鼓勵下進行的”。這對行業發展而言未必是壞事,但這一投資領域的痛點如何化解,仍需直面。
蘭寧羽向記者縷析了影視眾籌領域存在的諸多痛點。如從項目層面來看,影視眾籌面臨很大的篩選難度,目前影視類的眾籌項目魚龍混雜,國內的眾籌與國外相比在項目的質量、創新性、背后的團隊水平等方面都有較大差距,尤其在影視行業商業化程度尚且不高的今天,影視投資行業不可能率先完成商業化。
又如,由於電影項目本身都隸屬於某一家影視公司,是一次性的項目制,沒辦法做到為單獨一部電影注冊一家公司,因此眾籌來的資金以什麼方式體現、權益如何分配都面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知識產權方面是個難題。如果走的是股權類眾籌,那麼每個人都有版權,這就需要在項目發起的時候做好相應的說明,比如電影放映的收益小股東是否可以共享,之后的在線放映收益、改編收益又如何分配等,目前這些權益都很難清晰界定。
陰超則表示,投資者投資一部電影,至少需要知道導演是誰,演員是誰,而且必須看到其簽訂的合同,不能是預設的導演和主創團隊。其次投資者需要弄清楚發行、劇本、制作是誰,項目背后是哪個電影公司在主導。這些都體現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買股票是一樣的。
法律風險更加不容忽視。“假如《大聖歸來》眾籌突破200人,公開方式發行了,電影做得又不是特別成功,不光是虧本,這200人會告你是非法集資,這是很明顯的。”楊東說。
即便如此,業內對影視眾籌仍然充滿期待。
京北眾籌總裁助理全忠偉表示,影視眾籌是創意類眾籌,很適合通過眾籌來發展,現在還不是一個更多強調風險的時候,因為電影本身就是高風險。在現行法律框架下,不要輕易去否定一些創新,應當以開放的態度去看。由於風險是相對的,因此應該做到充分提示投資人風險,並做合格投資人認定。
楊東表示,從長遠來說,第三方的眾籌平台相對要獨立,電影公司是獨立的法人,獨立的公司,沒有關聯關系。無論發生任何情況下,眾籌平台是沒有任何責任的,永遠不會存在所謂的自融的法律問題,未來的發展就更大更開放,對行業有幫助,實際上更有利於這個行業的發展,有利於眾籌的發展。
“我們希望借力更加專業化的、垂直類的平台,幫助更多的項目去做這樣的融資源的活動,這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這些平台可以比喻成金融的‘毛細血管’,這些‘毛細血管’使人體更加健康,使中小企業融資獲得更大保証。”楊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