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棱鏡門”事件已漸行漸遠,但由其引發的信息安全危機卻仍在國內IT行業中掀起風暴,並在潛移默化中對行業格局及市場發展走向產生深刻的影響:受“國產化自主可控”影響,外資IT品牌正在經受巨大壓力。為了更好地融入中國市場,不少外資IT品牌開始選擇國內IT企業作為合作伙伴,或共建合資公司,或入股,或開放技術,以獲得一個 “身份認同”。
外資品牌紛紛“綁定”國內合作伙伴
自“棱鏡門”事件發生后,“保障信息安全,實現核心軟硬件國產化自主可控”便被國家層面提高到空前高度。在這種態勢下,外資IT品牌在中國的市場拓展越來越艱難,而不少企業找出的解決之道則不謀而合:與國產IT企業合作。
日前,戴爾和清華同方宣布,將共同在計算機系統、服務和解決方案、IT基礎架構、全球採購和供應鏈協同等領域展開合作,提升雙方的競爭力。本次合作從雙方接觸到最終簽署合作備忘錄隻用了2個月時間,目前合作的地域范圍僅限於中國市場。具體合作形式非常寬泛,既有研發、技術、產品層面的合作,也有渠道、客戶資源共享等銷售層面的合作,雙方甚至還將在人才培養、供應鏈合作等方面展開一系列行動。
對戴爾來說,雖然在服務器市場佔有率上有優勢,不過作為外資品牌,未來中國市場的開拓將受到“自主可控”等政策的影響,尋找一家國內品牌廠商合作便成了捷徑。
無獨有偶,華三通信則選擇了股權變更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民族企業”身份。
5月21日,清華控股旗下紫光控股宣布,以不低於25億美元的股價向惠普公司控股子公司開曼華三(H3C Holdings Ltd)發起收購,主要標的是其持有的香港華三51%的股份。這標志著被外界爭議數月的華三身份終於確定,華三股權在被買賣多次后,重新回到“民族企業”陣營。
過去幾年,由於惠普持股,華三通信一直披著合資企業的外衣在國內研發生產,導致其在政府主導的網絡設備採購中處於不利地位。一個例子是,有一段時間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設備集採中幾乎沒有看到華三的身影。
作為一家老牌外資企業,IBM採取了更為實際的舉措:與中國的IT企業展開深度的科技合作。通過OpenPOWER基金會與中興、浪潮、蘇州中晟宏芯、江蘇產業技術國際研究院等企業合作,IBM開放了其硬件主力POWER(全球性)平台,同時,IBM在中國的宣傳口號也從“Made For China”轉為“Made With China”。
這是一個雙贏的決策,對IBM來說,可以吸引更多企業加入POWER陣營,擴大市場影響力,進而拉高硬件業務增長﹔而對中興、浪潮等國內企業來說,借助IBM領先的技術以及芯片層面的開放力,可以快速提升自身技術實力。
中國仍是IT業重要市場
“自主可控”和“國產化”的概念其實並不新鮮。不過,自“棱鏡門”事件爆發后,“自主可控”和“國產化”也隨即被提至國家戰略層面。
去年5月20日,中央國家機關政府採購中心發出通知,要求中央機關所採購的所有PC產品不允許安裝Windows 8操作系統﹔同月23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消息稱,為維護國家網絡安全、保障中國用戶合法利益,我國即將推出網絡安全審查制度,該項制度規定關系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系統使用的重要技術產品和服務,應通過網絡安全審查。與此同時,中國開始醞釀在信息系統領域推行相關限制性政策。
接下來的2014年9月3日,銀監會、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曾聯合下發《關於應用安全可控信息技術加強銀行業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即39號文),明確提出:“在涉及客戶敏感數據的信息處理環節,應優先使用安全可靠、風險可控的信息技術和服務﹔從2015年起,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的應用以不低於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年達到不低於75%的總體佔比。”
受此影響,多個統計數據顯示,外資品牌在華的市場份額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下滑。
以往中國市場一直是思科業績增長的動力,但“棱鏡門”事件曝光后,思科的在華業績開始受到影響。根據思科提交的財務年報顯示,2011財年和2012財年,思科在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出現了11%和17%的增長,但在“棱鏡門”曝光之后的一個季度內,思科中國區的銷售額下降了18%。
IBM的發展同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家老牌IT廠商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業務,尤其是服務器等硬件業務。僅2014年第一季度,IBM來自中國的銷售收入同比就下滑了20%。據分析師預計,IBM公司約4%的收入來自中國,約合40億美元。而IBM最新一季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營收已連續13個季度出現下滑,且第二季度營收未及市場預期。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中,IBM總營收下滑至208.1億美元,未及湯森路透I/B/E/S對分析師調查得出的209.5億美元的均值。
除了網絡設備、服務器廠商在華業績大幅下滑外,部分外資IT廠商的產品也因為信息安全的因素受到影響,其中賽門鐵克的安全軟件曾因為被指存在漏洞而遭政府部門的停用。
與此同時,這又是一個所有廠商都難以割舍的巨大市場。
根據賽迪公司發布的報告,2014年中國IT市場總規模是1.3萬億元,其中硬件規模7327億元,軟件規模2130億元,IT服務市場規模3590億元。如今,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已成為推動市場增長新的動力,預計2015年至2017年,IT市場會呈現出加速的增長態勢,IT服務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1.1%,軟件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4.2%,硬件最低,為7.4%。
顯然,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成為國外品牌與國有品牌合作的最大動力。
國產化任務依然艱巨
在業界看來,過去國外廠商憑借技術實力和先發優勢提前佔據了國內IT市場,並通過高昂的價格賺取了豐厚利潤。近年來隨著國產自主核心技術的迅速發展,在許多環節已經具備了與國外產品同台競技的實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國產化替代已具備一定基礎。隨著中國科技和工藝等發展,國產設備和系統與海外產品的差距日益縮小。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國內IT企業通過產品創新、技術革新斬獲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把眼光放長遠,IT國產化在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對於硬件產品的替換就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
以細分領域的服務器數字証書為例,雖然地方以及金融部門自身都有數字認証機構,且部分廠商具備較強的自研實力,但市場主要掌握在國外廠商手裡。“目前大型金融機構、電商企業99%的服務器証書,都來自國外廠商。”賽迪智庫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長劉權表示。
而在底層的服務架構方面,依然存在對外資品牌的依賴。“像操作系統,微軟在桌面,蘋果和谷歌在移動端,都具有絕對壟斷優勢。”賽迪顧問總裁助理王強說,國產操作系統雖然也獲得了一些第三方廠商的支持,但“操作系統是一個生態系統,尤其是在大眾消費市場,需要非常豐富、多元的引用,國產品牌難有替代”。
因而,從長遠發展來看,在技術、產品、集成合作以及商業模式等方面,國產化替換任務依然艱巨。
研究機構Gartner則認為,國產化更合適被當作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當前,國內廠商與國外廠商仍將處在一個合作與競爭並存的大環境當中。許多國外廠商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都需要尋找本土的合作伙伴來為用戶提供部署、運營、后期維護等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國際廠商依靠的是國內廠商的行業經驗,而國內廠商也需要國外廠商的先進技術作為支柱,雙方需要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個雙贏的生態環境,而這種合作模式還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