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和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該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增長壓力和潛力?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速換擋的壓力和結構調整的陣痛相互交織,以往積累的不少問題和矛盾集中顯現。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仍取得了7%的增長。縱向比較,7%的經濟增速不是低速,而屬於“中高速”﹔從基數變大的經濟總量看,按增速7%進行測算,今年經濟增量比去年7.4%產生的增量還要多。橫向比較,中國經濟增速超過全球主要經濟體,僅次於發展程度較低、經濟體量較小的印度﹔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高達25.8%,居世界各國之首,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最近股市異常波動、人民幣匯率一度意外大幅下跌、有的工業相關經濟指標低於預期,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我們要正視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但也要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那麼,中國經濟增長的未來紅利在哪裡?筆者認為主要有四點,分別是新人口紅利、新產業紅利、創新創業紅利、改革開放紅利。
新人口紅利。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15-59歲勞動人口數量出現絕對下降,存在中國數十年的數字型人口紅利趨於消失,但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口方面的紅利即將消失殆盡。隨著教育、科技的持續投入,勞動者素質的增加,將形成新的人口紅利,即人才紅利,提升人口勞動效率,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勞動效率提升的過程,始於改革開放初期的“邊緣革命”,如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發展,都極大提高了農村生產效率和企業勞動效率。隨著戶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鎮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普及,新人口紅利將不斷積聚,大幅提升中國的勞動效率,從而有力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產業紅利。新中國從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獨立的、有龐大規模和較高技術水准的現代工業體系,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中國新產業的形成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更多地轉向創新驅動發展,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推動工業增長的新動力。今年上半年,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鐵路機車都取得超過50%的增速,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也有近40%的增速。中國新興產業仍將持續快速壯大,文化服務業、健康產業、高端裝備產業、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等,都擁有不可限量的發展潛力,成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新產業紅利。
創新創業紅利。中國擁有13億人口形成的消費市場,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蘊含著無窮的創新創業潛力。今年以來政府全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了市場主體特別是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掀起了“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上半年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同比增長19.4%,注冊資本增長43%。不同於以往創業企業集中於傳統產業,這些新企業大多從事金融、信息、健康、旅游等服務業,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創新意識,不斷涌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這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了不竭的創新創業紅利。
改革開放紅利。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在改革方面,為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深入實施行政體制改革﹔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政府加快推進財稅、金融、投融資等重點領域改革。在開放方面,為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政府積極實現自貿區擴圍擴容,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亞投行、金磚銀行和絲路基金的啟動運行,跨國設施聯通、貿易便利化、多邊金融合作加快推進。這些舉措不斷釋放改革開放紅利,激發企業和投資者積極性,為激發經濟活力提供動力源泉。
中國經濟具有巨大潛在紅利,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變,完全有能力和條件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都是沒有道理的。總之,必須理性地認識看待中國經濟增長和短期波動,深入地把握未來經濟增長的紅利,始終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作者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