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展望“十三五”系列之二

人民財評:堅持共享發展 提速幸福中國

張燚

2015年10月30日14:43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大要務,也是“十三五”時期必須完成的目標。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就是保民生、促民生,將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國的目標上來。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這也正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斷攻堅克難,推進民生建設所堅持的原則與方向。

就業乃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安居樂業是小康社會的最基本要求。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作為,簡政放權,鼓勵“雙創”,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擴大了就業空間和容量,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實現了就業的穩步增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於動能轉換“銜接期”,確保就業穩定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乃民生之基。教育不僅關乎國家生存與發展大計,更關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千家萬戶。提高全民教育素質、職業技能,亦是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的一大基礎。目前,我國教育質量有待提高,教育結構與發展模式存在失衡、偏差,隻有“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使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難題。

收入乃民生之源。“十二五”期間,雖然GDP增速放緩,但居民收入一路走高。2011—2014年,扣除價格因素,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分別增長7.9%、10.1%。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6%。增速不僅跑贏CPI,更跑贏了GDP。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居民收入佔國民經濟初次分配的比重進一步提高。但同時,還要看到目前收入分配結構不盡合理,收入差距仍然是百姓抱怨的問題之一。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個人稅收制度,通過“擴中、提低、限高”,早日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分配格局,是讓廣大人民群眾都過上好日子的基本入手點。

減貧乃民生之幸。“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目前,全國還有7017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十二五”期間,我們盡了很大努力,每年平均減貧1000萬人。“十三五”期間,扶貧減貧仍將是一項最艱巨的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於農村貧困地區的脫貧。此次全會制定了“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要求,隨著“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的扶貧工作在全國展開,“最后一群人”必將越來越少。

社保乃民生之依。“十二五”以來,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覆蓋人群最多的社會保障網。城鄉居民、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全民醫保覆蓋面超過95%,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11年上調,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2.6%,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有望超額實現3600萬套的目標任務。但目前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問題依舊比較突出,全面建成公平流動可持續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全會在涉及民生領域還提到,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一系列的民生建設,都顯示出黨和政府在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持續探索和推進。

民生工作面廣量大,所涉及的產業領域,也正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入手點。民生即民之生計,往小裡說是柴米油煙醬醋茶,往大裡講是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兼具經濟、社會雙重屬性和意義,涉及芸芸眾生、關系千家萬戶,既是內生經濟的動力之源、更是長治久安的穩定之本。在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五年道路上,需要加快加強各項保民生、促民生措施的制定與落實,才能加速幸福中國的到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責編:劉然、夏曉倫)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