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創業板成立6年流通市值暴增近90倍

韓平

2015年10月31日16:47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羊城晚報訊 記者韓平報道: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集體在深交所挂牌,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創業板,不僅中小型創新公司也找到了較可靠的融資渠道,投資者也得到了更多的投資機會。一轉眼,6年時間過去了,創業板上市公司已達484家,流通市值也從當年的不足300億元發展到目前的2.7萬億元(數據截止到昨日)。累計融資規模達到2751億元。

  迫切需要更順暢的發展機制

  深交所數據顯示,2015年創業板交易量佔深市總交易量的比例已從2009年的0.96%上升至22%,增幅達22.9倍。投資者結構也持續優化。截至2015年9月25日,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的份額從2009年的3.56%上升至43.36%。機構持股比例的上升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創業板發展的認可和對前景的信心。但2009年至2015年的6年間,創業板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36家、117家、128家、74家、0家、51家、78家,同期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上市的數量分別為163家、114家、74家、92家、113家、35家,海外上市企業數量遠超過創業板市場,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阿裡巴巴、京東等優秀企業。

  同時,創業創新型企業通常處於快速成長期,對於發行上市效率要求較高,與海外市場平均三四個月的發行審核周期相比,創業板市場一至兩年的發行審核周期顯得較為漫長。尤其是受2012年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影響,部分企業的審核周期超過三年,而在審期間,企業為保証業務、財務的穩定性,不敢進行大規模投資、並購重組等行為,對企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程度的制約。有已上市的創業板公司董事長在上市時感慨:“8年奮戰終於一償所願”(3年上市准備和5年發行審核),發行審核已成為眾多創業創新企業耗不起的“馬拉鬆”。

  輕資產創新型企業上市仍面臨較大障礙

  2014年5月,創業板准入條件進行了適度調整,取消了持續增長的要求,適應了創新型企業業績波動的特點,但創業板現有財務准入門檻仍要求發行人已經盈利,導致更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尤其是互聯網、生物制藥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內的創新企業無法進入創業板市場。

  2000年至今,內地互聯網和科技型企業共經歷了5次海外上市浪潮,海外上市的互聯網企業中近一半在上市前一年的淨利潤為負,例如,京東商城上市前一年(2013年)虧損24.85億元,上市當年(2014年)虧損擴大至129.54億元。伴隨著每一輪互聯網企業海外上市熱潮的興起,國內市場和投資者對於放開盈利門檻,支持互聯網企業虧損上市的呼聲就此起彼伏,遺憾的是市場呼吁已久的“虧損上市”政策至今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

  另一方面,除了盈利門檻限制外,互聯網企業常見的VIE架構也成為其境內上市的主要障礙。今年上半年,受暴風科技等互聯網A股上市公司市場表現的影響,奇虎360、陌陌等一大批互聯網中概股啟動私有化程序希望回歸A股市場,但這些企業必須拆除VIE架構后,才能申報A股IPO上市。拆除VIE架構的過程復雜、環節較多,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即使順利拆除VIE架構,仍不得不面臨發行審核的不確定性風險。

(責編:劉然、楊曦)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