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網>>經濟·科技>>正文

“看東北”系列報道之三

大荒地村的實踐:現代農業大有可為

譚樹森 胡曉

2015年11月19日00:0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手機看新聞

十月的大荒地村,成片的稻田已經收割完畢。夕陽西下,從一棟棟具有滿族風情的院落裡走出三三兩兩的村民,在恬靜的秋日風光中沿著稻田旁平整寬闊的塑膠道慢行。這樣一幅現代田園風光來源於東福米業董事長劉延東對“農民市民化、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型農業發展路徑的大膽探索。

大荒地地不荒,現代農業顯身手

田地裡安裝上了攝像頭,無線傳感器實時採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監控大廳裡的工作人員隨時可以查看庄稼的生產狀況。除了可以看到育苗、插秧、收割、倉儲、加工等生產流程的信息化監控大廳,這家坐落在大荒地村的公司還擁有10萬平方米的工廠化育苗基地、75台太陽能無線監控設備、一座氣象信息作業站、兩門火箭炮等現代農業設備。

東福米業現代化監控系統(人民網王嘉澍 攝)

人民網採訪組在東福米業深切感受到,運用現代化農業設施和信息化平台,傳統農業實現了向現代農業的飛躍。

1998年,位於吉林市區西北部的大荒地村成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的改造區,土地種植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農民收入並沒有得到大幅改善。“不管到啥時候,你改造了田,改造了地,目的是什麼?農民得增收啊!” 彼時還在鎮政府當司機的大荒地村村民劉延東意識到,種好地后關鍵要把糧食賣出去,而且附加值要高。於是,2000年,劉延東買下了一家加工廠,靠加工大米淘來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隨著農業政策利好的逐步釋放,2003年,劉延東進一步擴大經營范圍,從二產連接一產,種植與加工齊頭並進。2007年,東福米業將業務擴展到服務業。發展至今的東福米業涵蓋了農產品種植、加工,以及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現代農業格局。劉延東笑稱:“大農業的格局實現了。”

據介紹,東福米業5000多公頃的水稻種植基地,實施農場化、標准化的種植管理模式,通過500多台套的農業機械設備,從育苗—施肥—翻耙地—插秧—田間管理—收割─運輸,全程採用機械化作業,統一標准、精耕細作、降低成本、增產增效,通過機械深鬆整地,推行秸稈還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和肥力。

劉延東還重視生態種植方法的使用,每年定期對水稻種植基地的水源、土壤、空氣環境進行檢測,施用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料,採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虫害。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稻田養鴨、養蟹、養魚等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條件,同時提升了水稻的品質。

如今,在東福米業的種植基地,有一小塊全封閉的土地,這塊地用黃豆發酵做底肥,EM菌無害化處理,產出來的大米100塊錢一斤。現代化的經營手段,讓大米也成了“奢侈品”,獲利的不僅僅是企業,還有大荒地村的村民。

土地流轉,村民開始市民化工作和生活

2010年,依靠東福米業逐步發展起來的劉延東,成了大荒地村的村黨委書記。成了村裡帶頭人的劉延東既要為本村農民著想,也要讓企業發展,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成了最好的選擇。如今,“離土不離鄉、上樓不失地”的願景已成了兌現的諾言。

2010年3月,在土地經營權不變、農民自願的雙重條件下,大荒地村以每公頃1.3萬元的價格,每公頃2500元國家直補歸農民自己所有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全村700公頃土地全部流轉,由村委會統一管理。村委會成立水稻種植公司,與東福米業簽訂生產訂單,對流轉后的土地實行集約化經營。完成土地流轉的農民在年初就能拿到土地的全年收益。

解決了土地流轉,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接下來是穩定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劉延東靠的是產業支撐。東福米業涵蓋了一二三產業,“願意種地的去種地,願意養殖的上我牧業公司四個廠子去”,劉延東說。村裡的年輕人也可以選擇在東福米業下屬的服務公司上班。集團上上下下共一千多就業崗位,其中80%是當地村民,農民搖身一變都成了產業工人。

大荒地村黨委書記、東福米業董事長劉延東(人民網王嘉澍 攝)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劉延東深知農民的故土情節。在劉延東看來,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的人即便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也不會輕易離開土地,離開家鄉﹔其次,農民進城就業、居住的難度也非常大。所以,劉延東又開始了帶領大荒地村就地城鎮化的征程。

如今,大荒地村已建設起了100多棟具有滿族風情的新居,900多戶農民住了進來。新村落中還建有老年公寓,村裡65周歲以上老人可以免費入住。自來水供應、房屋供暖、污水處理等設施和服務一應俱全,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此外,村裡還有一所與吉林市人民醫院合作建立的衛生院,建成公共浴池、大禮堂、健身廣場、高檔籃球場、公路、草坪綠化等涉及村民生活的環境設施及配套設施,九年制義務學校和商貿中心正在規劃和建設之中。村民不用出村便可以在公共服務方面享受與市民一樣的待遇,實現了就地上樓、就地就業、就地就醫、就地上學、就地購物的就地城鎮化建設。

帶頭人劉延東:咱不能有私心

大荒地村農業現代化的實踐只是吉林省推動農村改革的一個縮影。來自吉林省農委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吉林省土地流轉面積逐年遞增。截至今年6月,吉林全省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為1683萬畝,同比增長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取得快速發展,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大戶等不斷涌現。

我們注意到,吉林省日前發布的《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提出,到2025年吉林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其中不少舉措正是劉延東和大荒地村的具體實踐。《規劃》指出,未來10年內吉林省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完成的重點任務包括: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機械化、農業結構調整、高標准農田、水利現代化、現代畜牧業、園藝特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種業、“互聯網+”、科技創新與應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社會化服務體系、氣象為農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品牌、農村金融、一二三產業融合、新農村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劉延東說,“支持農業發展的力度越來越大了,政策越來越多了。我們心裡越來越有底了”,“要改變家鄉面貌,讓中國的農業在我這裡殺出一條血路。”

劉延東很健談,但說話實在,不加水分。針對“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他表示,“村企合一”不是合到一塊就什麼都在一起了。“賬目分開的,村是村,企業是企業,村裡的產業,我們論証完了就上,企業這邊也是有項目,說這個項目應該上,哪塊符合條件就上哪個,但是,村那本賬永遠在村子那塊。我是不看那個的,那有村長。”他說。

“我有一個基金,我的基金是什麼意思?不是外面來的,就是我的收入。不夠的,我都不用企業的。這是我自己的基金,但不是我自己的錢,我是擱到村子裡面,這錢和村子一點關系沒有,和企業也沒有關系。這些錢足夠其他的這種公益事業。”劉延東進一步解釋道,“管理模式就在這一塊,就是我統一了,但是,你不能什麼都在一塊做。該合的合,該分的分,管理上合,符合發展要求的,咱們得統一思想。”

劉延東說:“什麼事把老百姓排在第一位,咱不能有私心。”正因為這樣,2014年大荒地村實現村集體資產積累300萬元,人均純收入2.8萬元。劉延東用自己的基金做村子裡的公益事業。他笑著說:“在他們(農民)身上算計錢,你富不了。你給他們拿錢,你也窮不了。” 

(責編:王吉全、楊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