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素以培養工程師等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聞名,但本土人才似乎對“創業”興趣不大,一定程度上與德國大型工業企業超強的“吸才”能力有關。
一位從俄羅斯來到德國的創業者說,在其參加的德國工商會舉辦的創業培訓班上,90%是外國人,“高技術人才很容易在德國就業,他們似乎也更願意選擇薪資高、福利好、穩定且能帶來社交優越感的企業。”
波恩中產階層研究所(IFM)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德國全職創業項目共30.9萬個,其中43.9%是外國人在德國的創業項目,而同期退出的企業有34.8萬家,主要原因是當地就業市場穩定,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較高,有一技之長者容易就業。
為了給不甚活躍的大眾創業“加油”,德國推出了多方位的大眾創業刺激措施,為創業者提供金融支持、咨詢支持和信息支持。負責提供支持的機構包括聯邦經濟和能源部、各聯邦州政府、各工商會(IHK)、各手工業協會、地方經濟促進機構、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集團及各聯邦州開發銀行、信貸機構及聯盟、創業網絡等。
從優化整體創業環境的角度出發,德國政府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普惠性。例如,德國經濟部建立了一個創業咨詢機構數據庫,通過經濟部網站向社會公開,收納了全德約2.5萬家可提供創業咨詢機構的地址及聯系方式,創業者可以快速查詢到所需信息。
為了在相對傳統的德國文化中注入“創業”元素,德國政府及社會注重培育創業文化,例如通過舉辦創業大賽提高“創業”在全社會的認知度和傳播力。此外,德國還注重培育企業家精神。1998年,在德國經濟部的推動下,德國大學出現了首個企業家精神教席。據德國創業研究促進機構FGF今年3月發布的數據,德國大學現有128個企業家精神教席。企業家精神作為德國高校的一個研究分支正在不斷成長。
在強調普惠、整體促進的同時,德國對大眾創業的支持突出針對性,表現為創業促進項目種類眾多、特色鮮明。
例如,為了優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創業條件,支持學生及研究人員帶技術創業,增加德國高技術企業數量,德國經濟部設立了EXIST創業促進計劃。該計劃已成功支持1800個高技術創業項目,並已成為德國高校層面核心的創業促進項目。
為了激勵私人投資者向初創的創新型企業提供融資,德國經濟部2013年5月啟動“INVEST風險資本補貼”計劃。基於該計劃,若天使投資人對一家初創的創新型企業投資超過1萬歐元,並持有該企業股份三年以上,可獲得投資總額20%的補貼(免稅),但一個自然年的補貼上限為25萬歐元。針對同一家企業,所有天使投資人在一個自然年獲得的補貼總額不超過100萬歐元。
又如,“德國加速器”計劃專門促進德國的信息通信技術(ICT)創業企業打入美國市場。在這個計劃下,相關創業計劃可以獲得針對性支持,包括如何制定針對美國市場的商業計劃、如何在美國IT企業集群中發掘更好的技術和融資渠道、如何與美國IT市場專業人士和客戶建立聯系、如何在美國租用辦公空間等。
總體來看,德國政府把高技術創業視作提高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並與工商會、行業協會、金融機構等密切配合,合力推進創業促進政策,但相關政策落地之后開花結果,恐怕仍待時日。(沈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