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已經成為2016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去產能被放在了第一位。
專家認為,完善企業退出機制,以市場化的機制完成去過剩產能將是大勢所趨,也將帶來更多投資機會。
“去產能的焦點是通過並購重組重塑企業活力。”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在去產能的過程中,要把增強企業活力放在突出位置,不僅要淘汰落后產能,還要通過兼並重組來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結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要提出和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政策,資本市場要配合企業兼並重組。要盡可能多兼並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現有存量化解壓力仍然非常大。僅煤炭一個行業,2014年7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了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議制度,到目前為止已經召開了43次會議,這意味著平均1個月就要召開2次會議。
鋼鐵行業同樣形勢嚴峻。盡管武鋼和日照鋼鐵都否認了裁員傳聞,但一個明顯的問題是近十年調控鋼鐵業產能過剩卻收效甚微。而雪上加霜的是,據外媒23日報道,美國初步調查認定,中國對美出口的耐蝕鋼價格過低,不合公允,將被征收高達256%的關稅。
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序穩定地化解過剩產能是地方政府正在探索的方向。中鋼協副秘書長遲京東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由於產能過剩行業企業都是地方支柱性產業,涉及大量的政府稅收和人員就業等穩定性問題,並不能真正實現市場化退出,而單靠行政指令,卻容易出現產能過剩越減越多,或者一些優勢企業卻被“一刀切”的問題,這些都不利於我國真正實現經濟轉型。必須值得警惕的是,由於地方無序發展,目前產能過剩已經開始嚴重威脅到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不僅僅是落后產能,這幾年開始建設投產的很多新興產能也開始出現嚴重過剩。
在遲京東看來,應該建立有效的退出機制,形成退出通道,幫助企業解決一些因為產能退出而出現的人員安置、稅收等方面問題,避免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引發地方區域穩定問題,而更為重要的是,應該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尋找並建立新的產業增長點,並通過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幫助地方經濟實現轉型,這也是本輪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兼並重組則是另一個方向,特別是跨行業重組,比如煤電一體化的方向。“應在電煤市場化改革成功實施的基礎上,鼓勵發電企業和煤礦通過控股或參股,真正實現煤電一體化,減少煤炭價格周期性大幅波動,促進煤炭、電力行業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同時煤炭企業可向煤炭深度加工轉化調整,對於下一步將關閉的煤礦,可考慮將發展清潔能源作為其轉型發展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