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系列報道——

國有科技型企業堅持“雙輪驅動” 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2021年12月30日15:4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一年來,一大批國有科技型企業堅持市場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雙輪驅動”,重大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取得豐碩成果,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資委近期召開的央企負責人會議表示,明年要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一批重大攻關成果示范應用,積極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發揮科研院所轉制企業作用,提升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服務能力,有效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更好促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激發創新活力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今年9月23日,國家能源集團所屬科環集團全資子公司——國能信控互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信控)舉行混改增資項目簽約儀式。此前,共有6家合格投資人參與摘牌,經遴選最終確定了匯川技術、中軟國際、科改基金、中國互聯網基金、華景信控等5家戰略投資人。

混改后,科環集團持股由100%降至46%,每家投資人持股不超過15%,合計持股49%,員工持股平台持股5%。既保証了國有大股東科環集團對國能信控公司的相對控制,又充分釋放股權比例,給予投資人相對充分參與公司治理的權利。

國能信控公司風電變槳生產線工作現場。受訪者供圖

“自去年3月入選‘科改示范行動’試點企業以來,我們是國家能源集團內部首家進行場內增資並完成混改的公司,在經營業績、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突破,預計今年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較去年分別增長34.91%和29.91%。”國能信控黨委書記、董事長高彥超介紹。

高彥超表示,在新能源業務方面,風電變槳控制系統核心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自主化,累計銷量超21000套,今年風電變槳業務系統外營業收入和系統外新簽合同額佔比均超過70%。

記者梳理,目前越來越多的國企積極穩妥深化混改,引入優質戰略投資者,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不斷完善公司合規內控管理體系,並依托資本市場進一步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

國家電投氫能公司A+輪增資項目引入16家戰略投資者募集資金10.8億元﹔中廣核風電公司引入14家戰略投資者募資超300億元﹔中國華電旗下華電福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150億元增資引戰落地﹔南方電網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入7.46億元,推動公司向多元化股東的現代企業治理模式轉變……

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此前表示,國有企業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過程中,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投入力度,集聚企業發展“后勁”;要在依法保障各方股東權益的基礎上,著力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全面落實董事會各項職權,打牢企業發展“根基”;要打造更加專業化的經營管理團隊、更加市場化的人才隊伍、更加充分有效的正向激勵體系,點燃企業發展“引擎”。

抓住“牛鼻子” 深化“三項制度”改革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歷時2個月,一場變革在國投集團旗下電子工程院應運而生。這場變革,讓年僅43歲的夏連鯤實現了自己職業生涯的三級跳,成為電子工程院的總經理。

作為“科改示范行動”試點企業,電子工程院大力推進職業經理人改革,從競聘的140余人選拔了5名人員,成為電子工程院職業經理人組成的新領導班子。這種大膽任用的突破力度在國投集團也尚屬首次,被國投集團董事長白濤稱之為“重大制度創新”。

電子工程院承接的某項目潔淨室工程。受訪者供圖

“人能上得去,也能下得來﹔干得好就激勵,干不好就調整﹔進出全憑能力和業績。”電子工程院董事長婁宇表示,大刀闊斧的改革打破了論資排輩的“潛規則”,打破了多年來沉澱的發展慣性,抓住 “三項制度”這一“牛鼻子”,為“老國企”注入了新活力。

一系列改革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2021年電子工程院利潤較2020年增長100%,合同額較2020年提高了200%。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憑借超高精密微振動控制技術,電子工程院承接設計的北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推動了原子層面的前沿基礎研究。

不只是在電子工程院,國能信控對經理層和59個核心崗位人員實施任期制與契約化管理,實行干部任用公開選拔機制,建立起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員工職級動態調整機制與不勝任員工常態化淘汰機制,並採取骨干員工持股、崗位分紅激勵等多種激勵手段,促進公司經營業績與員工職業成長雙提升﹔南網數研院推行三項制度改革,近2年公司共獲得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批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鋁集團鄭研院、長沙院建立健全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149戶“科改示范企業”在本級及所屬子企業100%全面實行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或職業經理人制度﹔管理人員剛性退出比例達5.4%,新聘任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比例達到40.2%,有44戶“科改示范企業”新聘任管理人員100%實現競爭上崗,提升了企業活力與效益。

產學研用協同發展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日前,作為安檢行業領先企業,同方威視控股子公司新鴻電子“基於碳納米管冷陰極的多焦點分布式X射線源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化”通過了科技成果評價。

據介紹,該項目可為各類安全檢查、工業無損檢測、醫學放射診療等領域提供先進的關鍵核心器件,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比如,靜態CT智能查驗系統,輻射劑量更低,掃描速度更快,掃描圖像更清晰,可以為民航、海關、物流等行業領域提供高速、精准、安全的查驗。

該項技術成功研制的背后,正是同方威視深化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需要發揮企業和高校兩方面力量。就高校而言,技術要離市場近一點,就企業而言,希望離技術近一點。”同方威視高級副總裁李元景說。

應用於首都機場的智能審圖系統。受訪者供圖

李元景介紹,2006年同方威視與清華大學聯合成立了安全檢測技術研究院后,按照選題市場化、科研產品化、管理企業化、人才全球化等“四化”要求開展工作,持續推進自主研發能力與市場開拓能力,不斷推動新的技術和產品上市,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梳理,除了同方威視,越來越多的企業推進產學研用協同發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國能信控與高校合作,在風電變槳系統核心部件自主化研發及“網絡安全態勢感知技術與產品”等課題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航天科技與30余所高校聯合建立76個產學研合作平台,專職研發人員佔比達12.9%﹔航天信息通過聘請外部專家、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補充提升研發能力,2020年涌現出20余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成果﹔中國節能2021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超20.7%,新增省部級研發平台10家……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作為創新活動主體,要加強與國內高校、研究院和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合作,建立科研協作“生態圈”、生態化市場營銷網絡,形成分工明確、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開放式合作模式,促進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系列報道:

中國建筑:以改革創新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中國海油:匯聚動能激發活力 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

以改革創新激發高質量發展動力 開啟“新國投”建設新征程

中國化學工程:改革創新添動力 釋放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南方電網:深耕改革“試驗田” 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建材集團:改革激活力創新促發展 助力經濟發展與美好生活

(責編:楊虞波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