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被指龐氏騙局 收益率8.35%無人敢買--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銀行頻道>>專題策劃>>銀監會提示理財風險 購買理財產品應謹慎

銀行理財被指龐氏騙局 收益率8.35%無人敢買

2012年10月22日08:16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預期收益率高達8.35%的一年期理財產品你敢買嗎?

在“十一”前,一年期理財產品年預期收益率沖頂6%之后,近日渤海銀行發行的號稱預期收益率達到8.35%的產品又刷新了一年期產品的收益紀錄。不過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如今已成為眾矢之的:IMF和惠譽國際評級的報告直指其風險性,渣打經濟學家也在報告中提及超高收益產品風險暗藏,而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則撰文指出“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一個龐氏騙局。”而在受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理財產品高收益背后的資產池模式亟待轉型。

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竟≧同期貸款基准利率

專家:收益太高,說明可能投向於風險較高的信貸資產 降息周期下,理財產品高收益盛況已是明日黃花。 

“高價值的資產配置很難找,因此,今年理財產品的規模和收益都不可能跟去年相比。”一位股份制銀行零售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普益財富的報告顯示,除了短期理財產品由於9月末票據和同業存款利率上升而有所反彈之外,一年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已經大幅下滑,從8月的6.14%跌落到9月份的5.13%,延續了近兩個月的下滑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預期收益達到6%的一年期理財產品就不僅少見,而且還“可疑”。據報道,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在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中說,在“十一”國慶長假放假前發現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北京分支機構正在銷售一款收益率為6%的一年期理財產品。鑒於一年期貸款基准利率為6%,銀行同業拆息約為3.0%-3.5%,這表明:其一,這款理財產品在制定收益率時非常大膽;其二,這款理財產品的投資策略非常激進,很可能向房地產和其他陷入困境的行業提供貸款。

“各家銀行可投的基礎資產都大同小異,因此獲得的收益率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上述負責人表示,“大多數是通過信貸資產來調節收益,如果收益太高的話,有可能就是風險較高的信貸資產,或者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或者是房地產企業等。”

記者經過查詢,發現兩款在節前發布的號稱年化收益率6%的產品均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其中,渤海銀行的“高收益”則更像是一個“文字游戲”,6%的預期收益在剔除0.1%的托管費以及1.2%的手續費之后,投資者拿到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僅為4.7%,在上述普益財富所統計的行業平均收益率之下。同樣的操作也發生在渤海銀行剛剛發行的另一款“2012年渤盛50號理財產品”上,這個一年期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加噱頭十足,盡管產品的年預期收益率為8.35%,但對於單筆認購金額在50萬元(不含)以下的客戶,扣除年托管費0.1%和手續費2.95%(年),分配給投資人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約為5.3%——相對於多數銀行0.05%的托管費,以及1%以下的各種手續費,2.95%的手續費可謂高的離譜。

“虛高”理財產品被疑存“龐氏騙局”風險

証券分析師稱:目前理財產品資產池風險都不大 “虛高”的泡沫一戳即破,但在很多人看來,理財產品高收益背后還存在更大的泡沫。

肖鋼近日就撰文指出,通過把信托貸款打包進入理財產品,中資銀行給投資者提供了高於傳統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但是當前理財產品質量和透明度卻讓人擔憂——尤其是在產品規模越來越大的情況下。 惠譽發布的新聞稿指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國銀行業的理財產品規模約為10.4萬億元,佔存款總量的11.5%;目前尚無官方數據顯示其中有多大規模與影子銀行有關,但是對於其中可能的風險,IMF和惠譽國際評級也都發出警示。 而在高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下,理財產品資產池的期限錯配,以新償舊等問題被肖鋼指責為在一定程度上的“龐氏騙局”,並表示“當投資者失去信心,減少購買或者是退出理財產品時,‘擊鼓傳花’的游戲就結束了。”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被擔憂的資產池模式風險有夸大之嫌。

“理財產品的資產池裡會配置很多票據、同業存款等流動性很高的資產,會不斷產生收益和現金流,不是簡單靠期限錯配,融短放長,靠杠杆融資滿足資金贖回。”光大銀行零售業務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收益較高的中長期資產是為了調節資產池的收益率,而且都是要向銀監會對資產投向、投資比例,以及期限等信息充分披露的。” 上述負責人也表示銀行打包進資產池的信貸資產都是非常優質的。“把信貸資產從銀行表內騰挪到表外,等於繞開了存貸比等的約束,使銀行在既有的資本金和管理能力之下,管理的資產范圍擴大,這對銀行來說的確是潛在的風險;而且即便出現信用風險,銀行也不會讓這些風險轉嫁到投資者身上。” “除非是出現‘極端情況’,就是銀行的資產質量出現嚴重問題。”但他同時表示,大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和風控能力都比較強,大面積的壞賬不太可能出現。

“這其中的風險主要是存在於兩方面:一種是流動性風險,一種是銀行的信用風險,”東方証券分析師金麟表示,“但目前來看,這兩方面的風險都不大。”

為避免購買者受二級市場波動影響 資產池理財模式逐漸成中資行理財主流運作模式

自從2010年信貸類理財模式淡出后,資產池理財模式逐漸成為中資行理財業務的主流運作模式。此種模式通過滾動發行中短期限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並以動態管理模式選擇多項資產配置,使理財資金募集和投放達到平衡,博取收益。其邏輯在於:可規避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表外資產轉入表內,因為哪怕99%投向信貸類資產也屬於組合產品,不被統計入表內。 銀信合作一直讓銀行理財產品如履薄冰,盡管2010年的時候被監管部門叫停,但一直潛滋暗長。 對於銀行來講,銀信合作難以割舍的原因就在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述銀行負責人無奈地表示,“目前銀行做投資組合的資產工具是有限的,如果避免客戶完全暴露在二級市場的波動中,固定收益的資產配置必須佔到一定的比例,但目前此類產品在市場中隻佔到50%,因此銀信在理財產品調節配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招行私人銀行部常務副總經理王菁也曾表示,關鍵是創造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一個市場環境,如果簡單堵住,理財產品可能會從銀信到銀証合作,以另外的形式表現出來,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首先要完全進行風險披露,其次要引入第三方,對信貸資產做出完全客觀、市場化的評級,讓投資者不僅是從預期收益率上進行比較,也要完全理解自己所承擔的風險。”上述負責人認為重要的問題在於資產池模式的完善。交通銀行行長牛錫明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中指出銀行通過理財產品攬存的動機有所減弱,2012年,資產池類理財產品將向現代資產管理模式下的資產組合類理財產品演化。
(來源: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曹華、賀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