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豬肉等於自殺”式曝光應多些冷思考--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吃豬肉等於自殺”式曝光應多些冷思考

2012年11月27日13:3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近日,一篇名為“農婦警告:在中國吃豬肉等於自殺”的陳年舊帖又在網上流傳。網文稱,十幾斤重的小豬使用含有大量激素、安眠藥、高銅、砷等藥物的添加劑催肥催長,養五六個月就出欄了。傳言引發了不少網友擔憂,記者深入生豬養殖大省四川進行調查,並採訪了農業部有關負責人,發現傳言不實,豬肉總體是安全的。(11月26日《人民日報》)

伴隨著“肯德基速成雞”及“白酒塑化劑”風波的迅速發酵,近來似乎又進入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多發期。“吃豬肉等於自殺”的舊帖重新躥紅,便更增加了公眾的焦慮和恐慌。“吃什麼才安全”已由自嘲式的戲謔,蔓延為一種集體性的關於公共生存及健康的沉重喟嘆。

網絡渠道的興起與便捷,使得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漏洞,能夠被迅速地覺察並曝光出來。經過輿論的倒逼,相關部門的介入后,從而達至機制上的修葺完善。即便每次都只是“積跬步”的成效,不輟的“民意監督”至少提升了許多人的衛生意識,間接震懾了不良廠商的摻假造劣的黑心舉動。

然而,“人人都有麥克風”畢竟是一把雙刃劍。一些內容辛辣驚悚而又未經嚴格調查核實的言論,常經網絡渠道流布開來,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類似“吃豬肉等於自殺”網帖,看似是在警醒公眾,實則不亞於向平靜的社會投擲了一顆炸彈。其在行文及標題上的夸張語氣,恰好攫住了人們久為食品安全問題所累的心弦,而由於有“飼料裡加入安眠藥,尿素喂豬”等極端表述,也令附和的聲音越來越多。

基於氣憤,在帖子流轉過程中,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印象或平日的經驗來加入新的論據,以表明豬肉真的“不能吃”。而其內容中諸多有違常識之處,反而被集體無意識地忽略了。比如在豬飼料中加入無機砷(砒霜)的表述,稍作求証即知屬於夸大其詞。

並不否認曝光者的內心善意,但是過分依賴添油加醋的方式來吸引眼球,也極易導致事實呈現上的不夠准確和客觀,而造成誤傷。“吃豬肉等於自殺”的聳人聽聞之論,等於不分青紅皂白把所有的生豬養殖者都置於恥辱柱上,對那些守法經營者無疑構成名譽上的傷害。

食品安全領域幾成新聞富礦,每年或大或小的揭露,未曾斷過。曝光和揭露本無可厚非,但過於追求極端細節和點擊率,而缺乏表述上的審慎和節制,卻多多少少讓人在喋喋不休的“審丑”中生出倦怠情緒。畢竟,現實的食品衛生境況還未惡化到一無是處、真的什麼都骯臟的地步。將特定區域的某些廠商的不法之舉,未經全面抽樣取証,就渲染為行業性的淪陷,隻會透支越發精貴而又日漸稀缺的社會誠信。讓每個人都淪落至“什麼東西都不敢吃”的神經質狀態。而這,不過是一種“雙輸”的結局。

推進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媒體孜孜不倦地曝光,更需要政府部門自主的勵精整治。但常被漠視的是,在利益沖突愈發多元的今天,公眾也需要理性科學地看待食品衛生這一議題。面對不斷失陷的食品種類,公眾除了痛恨造假售劣者,發出“再也不吃XX”的泄憤式宣言外,也需要在這種拉鋸中掌握基本的科學常識。從而學會冷靜和克制,多一些起碼的相信,而不是被一些不靠譜的“曝光”牽著鼻子走乃至惶惶不可終日。這同時需要食品生產加工行業多發出自己的聲音,也離不開公共科普教育的推動。(王艷春)

(責任編輯:財經實習王鑫、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