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第五屆金磚國家峰會在南非開幕。建立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是此次峰會的一項重要議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
就中國而言,外匯儲備庫的概念並非新鮮事物。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日本、韓國與東盟共同推進清邁協議多邊化機制,設立了亞洲的外匯儲備庫,並初具一定規模。而在金磚國家范圍內設立外匯儲備庫的動向也由來已久,去年外界就曾傳出金磚國家將設立共同基金以應對國際金融風險,中國外交部有關負責人此前也表示,金磚國家正在就建立外匯儲備庫的細節進行具體研究。
分析人士認為,金磚國家設立外匯儲備庫,意在織就一張金磚國家自身的金融安全網,共同應對資本運作的風險和金融領域的動蕩。
“在國際資本流動加劇、發達國家頻頻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金磚國家共同設立外匯儲備庫來應對外部沖擊,自在情理之中。”中國社科院世經所的學者馮維江認為,金磚國家都是區域乃至全球層面具備系統重要性的開放經濟體,正面臨越來越劇烈的外部資本流動沖擊﹔而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正造成全球流動性泛濫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過度波動的風險,加劇了未來價格及經濟波動的不確定性。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看來,如果建立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可減輕美元、歐元、日元等儲備貨幣國家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對五國的外部溢出效應,同時還能對美元波動、大宗商品定價產生影響,促使五國貨幣的外匯和衍生品市場快速發展。
![]() |
(責任編輯:曹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