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來看仍存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
1.信貸規模增長剛性,產生新的資本補充壓力
2.缺乏優先股等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
這種壓力需要通過轉變銀行發展模式和完善金融市場進行緩解,而不應將其全部歸因於新資本辦法的實施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最新的一期《中國金融》撰文指出,新資本辦法對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短期沖擊不大,但長期影響意義深遠。
他透露,今年一季度末,在不考慮過渡期的情況下,我國銀行業的核心一級資本缺口僅有33億元,對市場的沖擊微乎其微。
但是,長期來看我國仍存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信貸規模增長剛性,產生新的資本補充壓力﹔二是缺乏優先股等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他強調說,這種壓力需要通過轉變銀行發展模式和完善金融市場進行緩解,而不應將其全部歸因於新資本辦法的實施。
文章指出,新資本辦法短期沖擊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沒有西方發達國家那些復雜的資本工具和衍生金融產品,在新資本制度中,前者大部分不能再作為合格的資本,后者的風險權重被大幅提高,因此,用新辦法計算的資本充足率水平下降幅度很小。在我國,新辦法與老辦法相比,無論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還是總資本充足率下降幅度均不到1個百分點,而且主要是由於新增了操作風險資本要求造成的。如果剔除這一因素,新辦法與老辦法計算的資本充足率將基本持平。
今年上市銀行的一季報顯示,多數上市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都較年初有一定幅度下降,個別銀行與年初持平,僅招行核心資本充足率較年初有所增加。五家大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均在10.5%的監管要求之上,核心資本充足率除農行為9.27%之外,其余四家銀行均在10%以上。對此,農行行長張雲也曾經表示說,一季度末農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下降,主要是由於銀監會推進實施新的資本管理辦法,新的計量口徑和監管原則有所調整而造成的。但農行的資本充足率還是在銀監會規定的過渡期的觸發值以上的范圍。
雖然短期沖擊不大,但新資本制度對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影響卻是非常巨大而深遠的。王兆星指出,新興市場國家普遍缺乏兼具股權和債權特征的符合巴Ⅲ要求的資本工具,新資本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新的倒逼機制,成為發展中國家梳理各類金融工具法律關系、市場定位、相關機制安排,加快金融改革的契機。
新資本制度對經濟增長的長期影響仍有待觀察。王兆星稱,更高的資本質量與水平要求會增加銀行的放貸成本,如果這些成本全部由實體經濟承擔,必然帶來長期增長率的下降。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的測算,資本充足率要求每上升1個百分點,長期經濟增長將下降0.04個百分點。但是巴塞爾委員會認為,強化資本要求會顯著降低危機發生的概率,增強市場的信心,提升實體經濟長期投資收益預期,委員會的最終結論是獲得的收益將大於產生的成本。(記者 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