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浪漫“七夕”,部分銀行推出了節日特定產品,如“七夕理財”、“七夕盈金”等,但是在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連續下跌后,七夕節特供理財產品也顯得不那麼“甜蜜”,市場也是反映平平。
“七夕節特供” 名不副實
日前,《証券日報》記者走訪了解到,與去年各家競相推出高收益產品相比,今年七夕專屬理財產品則顯得較為冷清。多數銀行並未推出“七夕”專屬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在4.5%-5%之間掙扎。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截至2015年8月20日,9家銀行發行了12款以七夕為主題的專屬銀行理財產品。從產品發行數量來看,城商行發行量最多,6家銀行發行了6款產品。股份制銀行發行了5款,。國有大行僅有農業銀行一家發行了1款七夕節產品,收益率也並未超過5%。
以推出相關產品最多的某股份制銀行為例,4款“七夕節特供”產品均為33天的短期產品,購買起點分別為5萬元、20萬元、100萬元、300萬元,預期收益率依次為5.10%、5.15%、5.20%、5.25%。但是其產品的募集期都是9天,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選擇在募集期首日購買,這9天將是以活期利率計息,實際收益會大打折扣。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推出“七夕理財”,預期收益率為5.35%,期限為156天,在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中算是亮點,但是誘惑力度也不大﹔而另一家城商行推出的七夕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為5.4%,期限為180天。這兩款七夕產品的起購金額均為5萬元,適合大眾購買,但是也存在募集期較長的問題。
對此,某銀行理財經理提醒,在選擇產品時,除了收益率,募集期限的長短也是要重點關注的部分,如果資金閑置期較長,可以選擇中長期的理財產品,這樣不僅收益率相對高些,也能降低募集期對最終收益率的影響。
“9月下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預計可能會高些”,北京某銀行網點的大堂經理對《証券日報》記者表示,“9月底面臨季末考核,又適逢中秋節、國慶節臨近,有可能會推高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不妨下個月再來看看。”
不過,也有銀行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直在下跌,下一次收益高點可能要到年底資金趨緊時才出現。偏愛銀行理財產品的不妨抓住七夕的機會。”
在走訪過程中,還有不少大堂經理向《証券日報》記者推薦夜市版理財產品:“夜市版理財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比白天櫃面同類型的理財產品要高0.1個至0.3個百分點,實際上和“節日專享”差不多。”
互聯網金融 搶灘節日市場
事實上,就理財產品而言,今年的“節日專享”不再是銀行的獨角戲,除了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平台也參與其中。
《証券日報》記者發現,今年“七夕”前后,眾多互聯網金融平台也都拿著“七夕”大做文章。與銀行“誠意不足”相對比,互聯網金融機構推出的產品更為實惠,產品收益率普遍較高。
業內人士表示,比起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理財平台更具創造新產品的空間,在產品打造和收益率上會更具優勢。並且由於門檻相對較低,更容易受到投資者的喜愛。但對於投資者來說,切記不要盲目跟風,除了看預期年化收益率,還要關注該產品的投資渠道,不能忽視其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