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在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因为一些央行独立性受到政府威胁而警告全球汇率政治化将引发货币战争后,1月22日,日本央行宣布采取迄今为止最激进的量化宽松措施。紧接着,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在当天的演讲中表示,2012年英国第四季度的GDP增幅“远不及”第三季度,暗示必要时应采用更多量化宽松措施,对经济进行刺激。这不得不令人担心,货币战争会在今年如期上演。而事实上,在澳新银行大中华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看来,货币战争早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大开印钞机时就开始了。而欧洲央行也紧随其后,推出了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如今,随着日本和英国的加入,全球货币战争的硝烟愈发浓烈。分析人士指出,这势必将引发新一轮经济资产泡沫,给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管理带来压力。
“贬值竞赛”等同饮鸩止渴
■ 袁源 王丽颖
一场货币贬值竞赛已经开始,全球化似乎成为了一场货币贬值和向外输出通胀的过程。
近期,日本“无限量”购买金融资产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波澜,这一超过美联储的宽松行动再次引发市场对于全球“货币战争”的担忧。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央行已祭出相当于6万亿美元的资金。
美国奥本海默货币基金投资组合管理人阿莱西奥·德朗基斯认为,其实从2010年8月美联储启动QE2之后,全球就已经处在货币战争之中了,现在战争还将继续下去。从供需关系分析,经济复苏关键要看市场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是全球化的,对市场的争夺也是全球化的,而货币贬值只能在短期内帮助一国争夺市场。经济学家指出,面对长期萎靡而且不均衡的经济复苏局面,很多国家都可能采取措施压低本国货币价值,以便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将吸引资金流入,这样会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升值,同时带来输入性通胀,这一后果自然成为新兴经济体加快入市干预本币以寻“自保”的理由。自日本的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推出后,已经引发韩国、俄罗斯、泰国等央行领导人的警惕,他们开始密切关注自身的汇率变化,并“扬言”不放弃对本国货币升值采取措施。
与此同时,德日高官之间围绕货币贬值的口水战也证明“无限宽松”同样也将伤及欧洲国家利益。在事关欧元区经济健康的关键时刻,欧元区国家寻求借助更强劲的出口来提振复苏。而如果多个国家寻求压低本币汇率,随之而来的局面将更难以控制。
近年来,国际上有“竞争最低点”之说,指的是一旦出现货币战,各国就会竞贬为最低者。如果发达经济体真能通过货币贬值刺激经济增长,增加进口,对世界经济亦不失为好事一桩。但另一方面,“双刃剑”效应可能证明竞相贬值到头来只是“饮鸩止渴”。
货币战对世界经济合作构成了巨大挑战,加强政策协调变得越发重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近日呼吁:“全球化让所有国家变得更加相互依赖,因此,必须有更多的全球合作。”
“安倍经济哲学”实为巩固政权打基础
无限宽松
只为拿下参议院
■ 本报记者 袁源 发自上海
这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安倍时代。随着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再次上任,提振经济被提升至日本政坛的首要议题,而安倍内阁金融宽松的政策效应也开始显现,市场一扫长期的低迷不振状态,呈现出股价上涨、日元贬值的“安倍行情”。然而,种种美好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解决困扰日本20年的经济问题途径也并非“宽松”一条。
“安倍行情”藏忧
去年12月以来,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已贬值8%。目前,市场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日本的股市上扬局面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今年3月底前有望攀升至11000点。
安倍晋三成功推动日本央行大幅调整货币政策后依旧雄心未减。1月23日,安倍表示,下一步还要找一位比现任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更认同自己观点的新行长。而下任央行行长的有力竞争者武藤敏郎已经表态,在逆转日本通缩的战斗中,央行应考虑所有必要的政策选项。
从后市看,随着白川方明和多位副行长的任期结束,日本央行将更能贯彻安倍倡议的无上限宽松计划。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专家庞中鹏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安倍经济哲学”就是要出台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安倍要想巩固政权,赢得7月份的参议院选举,就必须兑现重振经济、摆脱通缩的承诺,而日本的经济现状也逼迫安倍必须走“宽松之路”,别无选择。
1月24日,日本财务省公布贸易统计初值显示,2012年贸易收支逆差为69273亿日元,刷新了1980年因第二次石油危机创下的最高纪录。至此,日本已连续两年出现贸易逆差,充分证明出口创收这一日本经济的主心骨已开始动摇。日本共同社分析,出口下滑和进口增长对日本经济造成双重打击的局面在2013年也难有改观。巨额逆差反映出将出口收入用于投资的日本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而推出有效可行的经济发展新战略成了安倍政府的紧要任务。
为了不使货币政策和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立刻消失,安倍政府将在6月底前制定出激发民间活力的经济增长战略。这份力争推动“制造业复苏”的增长战略能否为日本厂商重塑国际竞争力指明道路将成为焦点。
宽松效果有限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永中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倍的无限度宽松政策虽有助于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和改善通货紧缩状况,但实际效果有限。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已达数十年,但始终未能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美联储长达4年的宽松政策或许能够为日本央行提供“前车之鉴”。 美联储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9日,美国银行业存款规模历史性地上升至9.243万亿美元,这个增长规模恰恰与美联储给银行系统注入的流动性规模相近。从美国主要银行的存贷款差额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有分析人士推断,美联储4年内通过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基本上囤在了银行内部,而没有切实地流入实体经济。
此外,日本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很可能导致日本主权债务继续大幅上升。对冲基金Hyman Capital Management合伙人凯勒日前表示,日本当前的债务总额为政府税收的24倍,日本政府每年将税收的25%用于支付债务的利息。而如今,日本政府开始将通胀目标设为2%,政府利息成本将相应增加,安倍的政策只会令日本债务危机爆发的那一天提前到来。
庞中鹏则认为,安倍的“宽松政策”主要是为赢得7月参议院选举所做的政治考量,7月份的参议院选举就是一道“分水岭”。如果在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获胜,自民党就完全控制了日本国会,享有在国会的绝对发言权,那么,安倍就可能成为两年以上的长命首相。届时,安倍的无限宽松政策就可能转变为“有限宽松”。
解决通缩建议
而对于解决日本通缩问题,庞中鹏也提出了4点建议。
首先,单一的货币宽松政策往往很难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杠杆,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减税”可以刺激私人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
其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12年,日本许多电子产品生产商(松下、索尼、夏普等)出现巨额亏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绝对过剩。为了抑制这种过剩,就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例如开发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研发节能产品等。
第三,日本各大媒体要加大宣传,激励普通百姓增加消费、鼓励结婚生育孩子等,媒体要展示给民众经济发展的前景,给民众以生活向上的信心。日本近年来通缩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是民众紧缩腰包、增加储蓄、不去消费、年轻人不结婚,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的话,通缩情况将永远无法改变。
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给日本边远山村的老百姓(沿日本海沿岸的各县是日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可靠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使他们放心地去购物消费。
美日经济围堵
中欧抱团突围
■ 本报记者 王丽颖 发自上海
与其将挑起“货币战争”的脏水泼向日本,倒不如说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一场经济阴谋战。美国经济危机只度过一半,即将个人和企业债务转移到政府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而另一半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必须缩减债务,成功的前提就是美元必须继续作为全球结算和储备货币。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正很好地利用它在全球的两大“鹰犬”——英国和日本:处于欧盟中的英国在打击欧元的战役中颇为积极;位于亚太的日本正通过钓鱼岛事件为美国的经济战开路。通过打击欧元和挑起东亚争端,导致资本为了避险源源流入美国,增加了美国的资本,降低了负债率,同时拉动了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挑战美元地位的欧元、人民币、日元都受到了打击,可谓一举多得。
此前,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已经开始抱怨欧元汇率“危险的高”。挪威和瑞典官员也分别表达了对汇率的担忧情绪,暗示欧洲决策者已经开始考虑汇率上涨对经济带来的额外成本。
除了欧洲国家受到影响,新兴经济体也遭遇到输入型通胀的威胁。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过去10年来增长逾4倍,但近几年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趋势影响,汇率又遭遇贬值和升值威胁,金砖成色略显黯淡。尤其是印度,去年以来,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部分比较悲观的经济学家甚至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
面对量化宽松导致的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反弹,中国经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伦敦前副市长约翰·罗斯义认为,与欧洲一样,中国对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束手无策。惟一能施压日本的国家就是美国,但美国目前正打算与日本合力围堵中国,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以及经济霸权地位。虽然日元贬值有利于日本产品出口美国,看似对美国制造业不利,然而,美国政府为了推进跨太平洋贸易合作(TPP),也在适度接受日本的条件。归根结底,这次货币战争的本质其实是美国政府利用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向中国施加经济压力。不过,中国并没有被逼入死胡同。为了遏制日元的疯狂贬值,中国必须限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过快,以免陷入双重被动局面。此外,这次日美发起汇率战主要针对的是欧洲和中国,这为中欧建立合作关系创造了空前机遇。
央行失独与时俱进?
■ 本报记者 王丽颖 发自上海
央行独立性现在成了全球最热的话题。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金表示,央行独立性或许真要走向穷途末路了: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为了改善国内通缩现象,多次施压日本央行,先是威胁修改日本央行法,再逼迫央行提高通胀目标至2%;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则打算通过替换该国央行行长,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铺路;英国卡梅伦政府为了让央行更听话,打破百年惯例,首次聘用外籍人士、加拿大现任央行行长卡尼于6月接替现任央行行长默文·金。那么,此类事例还会继续扩散吗?央行独立性还需要继续维持下去吗?
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近日不仅警告日本切勿利用过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政治化,并再次炮轰欧洲央行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他认为,OMT计划将经济改革的解决寄希望于各国政府,这会导致欧洲央行丧失其原本应有的独立性。在魏德曼看来,央行的角色应该限于制定独立的货币政策,但自金融危机以来,太多央行都在自己的职责中加入了危机管理者的角色。欧洲央行先后执行了3轮低息长期再融资(LTRO)项目以及价值2113亿欧元的债券购买计划(SMP),并长期保持低利率政策,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降低欧债危机对市场流动性造成的冲击。魏德曼认为,欧洲央行在救助欧债危机的过程中为市场提供了过多的流动性,“当前的低价融资会降低政府执行改革的决心,货币政策只能购买时间,就像止疼药一样,非但不能彻底消除病根,还会引发风险和副作用”。他形象地说,“灭火不应造成水灾。”
而在很多人看来,保持央行独立性的观点有些过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认为,央行保持独立性是毫无必要和不可能实现的。在他看来,大家对央行的独立性期望过高,实际上,央行独立性与经济表现并无联系。他举例称,金融危机已经证实,央行独立性越缺乏的国家,经济表现越好,比如,印度、巴西等国的央行,做的就比美欧日这些强调央行独立性的国家好。
分析人士称,不少发达国家之所以用政治手段破坏央行的独立性,是因为这些国家面临巨额的预算赤字,通过扩张货币政策,会降低公共债务赤字的比例。好在目前通胀危机并未出现,所以仍然存在宽松空间。但从全球市场来看,此举将会引发道德危机,发达国家通过货币贬值转嫁危机,让发展中国家饱尝痛苦。
货币战争?你想多了!
■ 本报记者 王丽颖 编译报道
当你发现这个世界单调得只剩下不断贬低自己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全球央行的不断宽松措施让货币贬值的新闻已经变得不再新鲜。对于货币战争愈演愈烈的趋势,多数市场人士备感忧虑,然而,路透社财经评论员Felix Salmon却丝毫不担心,“我们不难发现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真正担心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欧元强势对于欧元区的经济是不利的。按照意大利裕信银行经济学家Marco Valli的测算,欧元汇率升值10%,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放缓0.8%。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危机前,欧元的汇率相比日元依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魏德曼有一点说对了,那就是日本央行多少变得有些政治化,其独立性也自然不比从前。”
在Salmon看来,并没有任何央行真正意义上加入到了货币战争中,“我们看到的货币升值贬值只是不同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差异与利率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日本央行企图通过无限宽松的措施来改变日本人天生的通货紧缩观念,但这种政策的失败概率远高于成功的概率,如同过去十几年的日本政策一样。这一次的政策看起来规模太小,时间太晚了。Salmon甚至认为,日元还应当继续贬值。
至于央行的独立性问题,当涉及到全球央行联合行动的时候,央行便不应该保持独立,因为它们越独立,效率就越低。事实上,上一个我们能想到的能力强、保持独立性的央行行长是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一个吹起了两次巨大泡沫的人,一个在大部分时间里放任政策自由的人,一个将利率长期维持在过低水平的人。
所以,暂时不要担心央行的独立性和货币战争的问题。全球利率水平非常低,并在可见的未来依然将维持在低位,这也恰恰是当前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当然,汇率每天都在波动,不要总将此归咎于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