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解決監管盲點 放權轉變政府職能
3月10日上午9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向大會作有關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說明。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馬凱表示,這次改革,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組成部門減少2個,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5個。
昨日出席全體會議的部分部委領導和代表委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的採訪時均表示,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體現的是政府對於簡政放權和提高效率目標的決心。同時,方案出台后的執行力是未來關注的重點,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目標任重道遠。
精簡機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務院機構經過六輪改革,形成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織架構和職能體系。但馬凱也指出,現行行政體制仍存在許多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地方,國務院部門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職能分工、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機構設置不夠合理、一些領域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問題依然存在等不少問題。
因此,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重點便是緊緊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系,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
整合機構,是為了解決監管“交叉點”、“盲點”。近些年,食品安全領域可謂亂象叢生、問題應接不暇,涉及監管部門10多家,“政出多門”卻“問責無門”,廣受詬病。本輪機構改革中,食品安全監管領域無疑是重點之一。根據方案,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將以前分散的,涉及食品藥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監管的幾個部門整合,實行統一監管。
“理順、明確權責是改革的首要一步。”全國人大代表符鳳春說,“監管部門多,卻都有權無責,最后成了誰都管誰都不管,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集中到一個部門管,明確行政與執法主體。”
權力下放
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五個減少體現出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的思路。
本次大部制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權力下放。馬凱在報告中也指出,“我國地域遼闊,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既管不了管不好,又不利於地方因地制宜主動開展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聊城市委書記林峰海則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隨著國務院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各省市縣也要做相應的理順調整,這樣才能保証行政效率的暢通。”
對於本次改革涉及到的“簡政放權”,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常務副省長楊崇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確實是非常准確,力度非常大的改革。省市縣是最貼近老百姓,最了解老百姓的需求的,國家機關在權力下放后可以將更多的重點關注在國家戰略問題上。”
落實是關鍵
本次改革方案中,為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國務院不同部門相同或相似的職責,提出了多項整合重點,而代表們認為,整合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了政府行政辦事效率。但同時,眾代表也認為,既然出台了改革方案,那麼下一步落實便成為了關鍵。
昨日大會結束后,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談到的第一點感想便是,“關鍵就要看落實。”而對於方案執行落實過程中難點,李肇星意味深長地表示,“關鍵在於要依法辦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李肇星更是引用恩格斯的話表示,“一個行動勝過一大綱領,政府要為老百姓多辦實事。”
“如果將部門改了個名字,但還是這麼多人還是這套辦事方式,那麼改革的意義就不大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犀利地向記者表示,“改革方案是形式是內容,但最終體現的結果是高效的行政效率。作為基層百姓,最關心的是改革的實質效率而不是部門數目的增減。下一步關注的重點便是政府如何為社會、為民眾、為國家建設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務。”記者 趙怡雯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