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養老金調查:養老金兩三千 不敢輕易看病【2】--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城鄉養老金調查:養老金兩三千 不敢輕易看病【2】

2013年03月28日09:49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個體戶靠積蓄撐起家 隨夫進城后難辦社保

  潘先生個子不高,皮膚黝黑,戴著一副眼鏡,眼神中透著一股精明。上世紀80年代,他從工廠辭職,打破了當時所謂的“鐵飯碗”,干起了服裝生意,堪稱中國“第一代個體戶”。

  在那個商品經濟還不發達的時代,個體戶能掙到不少錢。回想起來,潘先生感慨萬千,他說自己當時隻會埋頭苦干,不知道該如何讓手頭的錢保值、增值,所以隨著通貨膨脹,他苦心積累的財富不斷縮水。

  那個年代,像潘先生這樣的個體戶普遍對養老金沒概念,當時的他覺得自己經濟狀況還算好,所以並不擔心未來。可后來眼瞅著物價越來越貴,他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后來,市裡給了政策,我們這些當年的個體戶現在也有了社保,對我來說,每月的養老金雖然隻有1600元,不算多,但應付日常生活還是足夠的了。”他的妻子目前仍在工作。

  他說他家目前最大的花銷是兩個子女的教育支出。“一個孩子剛大學畢業工作,還有一個剛考上大學。還好,兩個小孩都很爭氣,都考上了一本,學費不算高,平時給他們點生活費就行了。”潘先生坦言,這些開支都靠他當年的積蓄撐著。

  來自清遠的劉東妹正在為自己的社保而焦慮,她原本一直在老家農村務農,而丈夫在廣州的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為了不再兩地分居,大約10年前,她把自己的戶口也遷到了廣州。

  以前在農村沒單位,她一直沒參加社保,所以進城之后馬上就面臨養老難題,2008年,她曾向社保局提出申請,但得到的答復是,隻有落戶廣州滿10年才可參保。

  她丈夫的單位多年前因經營不善解散了,幸虧他參加了社保,所以如今退休后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養老金,劉東妹沒收入,兩口子的生活開支都靠這2000多元。

  劉東妹有一對兒女,兒子在清遠老家務農,收入不高﹔女兒是一名英語教師,但有時手頭也會周轉不開,老兩口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資助兒子,幫幫女兒。

  劉東妹希望自己和丈夫能夠遠離疾病,否則身體上和經濟上都承受不了。“老公有一次生病住院,雖然能報銷一大部分,但自己還得承擔8000多元。身體好就什麼都好了。”她說。

  86歲老太租房爬8樓 嫌物價高回鄉下養老

  滿頭銀發的楊婆婆已經86歲高齡,但身體狀況不錯,每天都要出門活動,但出門對她而言已經是件頗為費力的事情了。

  多年以前,楊婆婆家住在康王路一帶,后來因市政建設的需要拆遷,楊婆婆一家被分配到了黃石路一帶居住。她目前住的房子仍是當年分配到的老房子,沒有電梯,楊婆婆住在8樓,每天上下樓對她來說實在太難了。

  “我現在的夢想還是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其實我現在住的房子仍然算是租的,並不是自己的。以前在單位當工人的時候有房子分,可我卻從來沒有輪到過,所以一直都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楊婆婆退休已經整整30年了,現在每月能領2200元左右的養老金,她說這些錢能勉強應付日常生活開支,但一旦遇上病痛,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跟楊婆婆一樣,73歲的丘婆婆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住房,她如今住在棠溪,同樣租房住。當記者見到丘婆婆的時候,她正獨自一人在公園裡整理剛剛揀到的木棉花。“木棉花是可以用來煲湯的。”她笑瞇瞇地說。

  丘婆婆告訴記者,因為要養育幾個孩子,所以她直到40多歲才外出工作,當上了一名環衛工人。“做環衛工人很辛苦的,每天很早就要出門去掃馬路,那個時候工資也不高,隻有100多元,但物價也低,所以覺得比現在要過得好。”

  由於參加工作晚,丘婆婆的工齡隻有11年,她每月的養老金收入約為2200元,跟楊婆婆差不多。丘婆婆的生活態度很樂觀,她身體一直不太好,經常得去醫院看病,“沒錢的時候就吃差點,有錢的時候就吃好點”。

  丘婆婆的丈夫曾是一名建筑工人,目前每月的養老金約為2000元,他嫌廣州的物價水平高,就返回開平鄉下的老家去生活了。“那邊的物價要比這邊低很多,2000多元在那邊還是很經花的。”丘婆婆說。

  一直讓丘婆婆放心不下的,是幾個子女。她的三個孩子中,如今隻有小兒子結了婚,大兒子和女兒都已經40多歲了,卻仍舊單身,都跟她住在一起。“沒有錢,沒有車,又沒有房,哪裡敢去談戀愛?”她這樣認為。

  丘婆婆說,三個子女平時或多或少都會給她點生活費,但他們自身的收入水平並不高,每個月隻能給四五百元。她倒也無所謂,感覺很滿意,如果孩子們經濟上出現困難,她還會給點幫助。

(責任編輯:李棟、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