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新財富夢還是新騙局?--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理財頻道>>滾動

三年暴漲近4000倍 虛擬貨幣監管成難題

比特幣:新財富夢還是新騙局?

田志明

2013年05月13日10:55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前不久四川雅安地震,慈善組織壹基金接到了233個比特幣((Bitcoin))捐贈,按當時“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近22萬元,這是比特幣第一次進入國人的公眾視野﹔在5月初舉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13年股東大會上,股神巴菲特也開始討論比特幣,讓比特幣成為財經熱門詞匯。

  其實,誕生於2009年,並在2010年4月份首次公開交易的比特幣,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暴漲了近4000倍(最高峰時漲幅高達8866倍)。在如此巨大的漲幅面前,黃金、股票、大宗商品、美元等等投資品都只是浮雲。

  有人將比特幣視為終極貨幣,但也有人將比特幣視為龐氏騙局。作為虛擬貨幣的一種,比特幣如何監管,確實是個難題。這有些類似於國內早已流行的Q幣。盡管Q幣流通並沒有得到官方認可,但現實中Q幣早已成為流通性十分強的虛擬貨幣,大量的交易通過Q幣完成,而對於Q幣的監管,目前還是空白狀態。與Q幣不同的是,比特幣的發行、流通和管理權並不屬於某一個人、組織、公司或者國家。換一句話說:這種貨幣平等地屬於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此外,比特幣的總數量是非常有限的(總數隻有2100萬枚),具有極強的稀缺性。這也是炒家熱衷炒作比特幣的關鍵原因所在。

  南方日報記者 田志明

  產生

  電子貨幣新夢想:比特幣不依賴中央銀行

  自互聯網誕生以來,電子貨幣因其方便、難以追蹤,並且能脫離政府和銀行的監管,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個組織試圖創造電子貨幣的努力都先后以失敗告終,直到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的出現。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在一個隱秘的密碼學討論組上貼出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闡述了他(她)對電子貨幣的新構想,比特幣就此問世。2009年1月3日,中本聰成為擁有比特幣的第一人,持有50枚比特幣。此后一段時間,比特幣開展逐步在一小撮密碼愛好者圈中流傳。

  概括來說,比特幣基於一套密碼編碼、通過復雜算法產生,這一規則不受任何個人或組織干擾。也就是說,比特幣不依賴於特定的中央發行機構,而是使用遍布整個點對點網絡節點的分布式數據庫來記錄貨幣的交易,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且根據中本聰此前程序設定,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為2100萬枚,而不像傳統貨幣那樣總量不定,央行可以決定印刷量。

  比特幣的產生,可以打一個比方,就如同黃金的產生一樣。黃金需要通過開採金礦生產,比特幣則需要經過若干計算完成特定數學問題而產生,這個過程就叫做“挖礦”。與黃金不同的是,金礦可挖掘的數量是隨著勘探的不斷深入而增加,但比特幣的總“儲量”隻有2100萬枚,每生產出一枚,“儲量”就少一枚。生產出來的比特幣,進入流通環節。由於比特幣每一筆交易都有記錄,人們能夠確切地知道每一個比特幣的去處,因此在網站上也能夠查詢到當前比特幣的“發行”數量。

  正是上述特征,讓比特幣的名氣很快超越了密碼界,得到了之前研究電子貨幣“前輩”的賞識,稱比特幣“具有劃時代意義”、“是對世界的偉大貢獻”,認為比特幣有“改變世界的潛力”。

  早期,比特幣只是程序員手中的玩具,其第一次被當做貨幣是在2010年5月。當時,美國佛羅裡達程序員拉斯勒·豪涅茨花10000比特幣在“棒約翰”叫了兩塊比薩外賣,這是第一次有記錄的把比特幣當做現實生活中的貨幣進行交易。

  2012年11月28日,比特幣迎來了一個裡程碑時刻,流通量佔到發行總量2100萬的一半(也就是說,從那時起,還沒有被“挖”出來的比特幣隻剩一半了)。根據算法本身的設計,從2013年開始,每4年產生的比特幣數值會減半,到2140年,2100萬個比特幣將被“挖”盡。在2013年—2016年的四年時間裡,每大約10分鐘全球會產生25個比特幣。

  發展

  比特幣價格從3美分到266美元再到117美元

  比特幣的獲得,除了“挖礦”,還有一個途徑就是通過交易平台購買。全世界已經有多家比特幣交易平台推動著比特幣的交易。

  有交易,就有行情。2009年誕生之初,比特幣的身價極其低廉,僅5美分左右。但之后隨著影響力提升,身價猶如坐上直升機,瘋狂上漲。

  2010年4月25日,比特幣首次公開交易,當時每比特幣的市場價是0.03美元。2011年1月,比特幣交易價格首次突破1美元,達到1.06美元。在2011年,曾經有報道說,該年漲幅最高的貨幣是澳元,它兌美元的漲幅是27%﹔然而同樣的一年之內,比特幣兌美元,卻是從0.5美元,漲到了13美元,漲幅高達2600%。

  最大的比特幣交易網站Mt.Gox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2月28日,比特幣價格突破32美元﹔到3月5日,1個比特幣的價值大約是40美元。這一價值相比其最初時的0.03美元,已經增加了1300多倍。也就是說,不到3年時間,比特幣身價已經增值了1300多倍。

  然而,接下來的瘋狂,卻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今年3月30日,1個比特幣的價值超過92美元﹔4月1日,比特幣的交易價格沖到了100美元﹔4月10日,受塞浦路斯“存款稅”事件影響,比特幣的交易價格盤中一度上升到266美元,此后又暴跌60%跌到105美元,此后反彈到175美元附近企穩。不過,從4月中旬開始,比特幣的交易價格就一路下滑,到昨日(5月12日),比特幣的交易價格報117美元左右(人民幣報價714元左右),相比4月10日175美元左右的交易價,跌幅近35%。

  如果用最高值266美元計算,在過去三年時間裡,比特幣增值幅度高達8866倍﹔即使按照昨日價格計算,三年時間比特幣升值也達近4000倍。在這樣巨大的漲幅面前,其他資產的升值幅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記者通過比特幣QQ群找到一位深圳的比特幣投資者張先生,張先生告訴本報記者:“如果今年年初投資者買入比特幣,並在4月10日最高值附近賣出,投資者每一個比特幣獲得的收益都將超過200美元。我身邊有三四個朋友通過這輪行情,都賺到了百萬身家。不過,也有人在4月中旬抄底比特幣,結果被套牢。虧損幾十萬的大有人在。”

  熱潮

  深圳超級玩家一天“挖礦”25萬元

  過去三年比特幣增值幅度接近4000倍,特別是今年以來比特幣的暴漲,更是吸引了越來越多國人加入到比特幣的“淘金潮”當中。

  參與比特幣“淘金”的路徑有兩條:一是通過計算機自己“開礦”,開採比特幣﹔另一種途徑,就是通過交易平台買賣比特幣,從中賺取交易差價。

  “開採”比特幣的過程說起來十分簡單,玩家隻需下載一個客戶端讓電腦自己運行,就可以“挖礦”了。但是,由於現在每十分鐘全球隻產生25個比特幣,因此,誰能“挖”到比特幣,其實是在比誰的速度更快,因此,“挖礦”對計算機的性能有著極高要求。

  太平洋電腦城的一家攢機商顏先生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一些人開始熱衷於“挖礦”,並通過他攢一些高性能的計算機。“據我了解,如果使用普通電腦,即使運行幾年都可能挖不到一枚比特幣。隻有裝備性能極好的計算機,才能比別人更快地挖到比特幣。而一台普通的用於‘挖礦’的計算機,起碼需要3萬多元。挖礦機對顯卡和CPU的性能要求很高。耗電量也十分大,電費就是一塊不小的開支。”顏先生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一些經濟實力不夠的玩家,還採取集資的方式購買高端計算機,聯合“挖礦”。

  在全球最大的挖比特幣的網站上,有一個代碼為67717的賬號,始終排在挖礦數量的第一名。據圈內人士透露,這個賬號是深圳的一個超級比特幣玩家,這個玩家是公司化運作“挖礦”,這家僅有四個人的公司每天挖到比特幣的數量在357個,按一個710元價格計算,每天的產值就超過25萬元。

  除了“挖礦”,更多圖省事的人,就在比特幣交易平台上買賣比特幣。目前Mt.Gox是國際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網站,集中了全球80%左右的比特幣交易。同股票相似,該網站每天實時提供比特幣行情,隻需要在網站注冊,下載客戶端,便可以像交易股票那樣交易比特幣。此外,國內也出現了多個比特幣交易平台,如www.btcsea.com(比特海)、www.fxbtc.com(中國比特幣交易平台)、www.btc123.com等。這些交易平台的手續費是0.3%左右。

  此外,風投機構也看中了比特幣中的創業商機。上周三(5月8日),總部位於舊金山的Coinbase獲得Twitter投資方Union Square Ventures領投的500萬美元,這筆投資也超過了另一家比特幣初創企業OpenCoin於上月得到的200多萬美元的融資。據報道,OpenCoin的投資者包括著名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

  如何獲得比特幣?

  鏈接1:

  1.通過在bitcoin.org直接下載的P2P軟件。

  2.通過ClearCoin等代管服務器。

  3.通過bitcoin貨幣交易中心。

  4.通過在計算機裡“挖掘”。

  5.通過淘寶。目前,國內淘寶網上一些賣家也出售比特幣,並且還有為買家充值的服務。

  比特幣帶來哪些賺錢機會?

  鏈接2:

  比特幣可以稱為一種競爭性貨幣,它的特點在於具有高科技DNA,不受任何機構和法律控制,投機性非常強。因此,比特幣與生俱來的黑暗氣質和神秘色彩讓很多人對其感到新奇和興奮。

  1.虛擬錢包客戶端(類似於個人網上銀行):可以收取年費、賬戶保護管理費、交易費、各種稅等。

  2.匯兌(類似於正規市場匯市交易):可以收取兌換手續費、賺得比特幣兌換各國貨幣買賣差價等。

  3.新支付方式(類似於支付寶):網上購物接受比特幣交易買賣。

  投資已瘋狂

  參與請謹慎

  ■記者觀察

  比特幣身價暴漲,給很多早期玩家創造了財富神話,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比特幣的淘金大潮之中。

  在樂觀者眼裡,比特幣是比黃金還要硬的“硬通貨”,其2100萬枚的總量決定了其稀缺性,這是一種創新,加上其不受任何機構操控,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貨幣,在經濟發展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呼吁放開網絡分享、廢除專利收費制度的瑞典盜版黨(Swedish Pirate Party)創始人瑞克——法爾克文奇(Rick Falkvinge)前不久更是宣布,他要將自己的全部積蓄換成比特幣。

  但是,在一些悲觀者看來,比特幣與當年的郁金香泡沫一樣,不過是曇花一現的投機現象,更有人將其比喻成龐氏騙局。

  經濟學家李稻葵就表示,用途決定性質。如果購買者是真正喜歡它,覺得它能用能投資,那它就是一個正常的產品﹔如果投資者購買的目的並非使用或投資,而是純粹為了把這個產品在短期內以更高價格賣給下一個,它就是騙局。

  現在的比特幣淘金熱,不論是挖礦,還是通過平台交易,參與者都是希望以較低的成本獲得比特幣,然后以較高的價格賣出去。電子貨幣顧問和數字貨幣的先驅斯特凡·布蘭茨就認為,比特幣的基本架構像是金字塔傳銷,它沒有一個價值支撐支持體系。知名財經作家端宏斌較早接觸比特幣,端宏斌就提醒投資者,目前比特幣已經瘋了,比特幣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它就是一個泡沫,看上去同“傳銷”類似:比特幣的上家不斷地吃下家,下家一定要能夠找到新的下家才能獲利,一旦找不到新下家,整個系統就崩盤了。

  在5月初的年度投資者大會上,股神巴菲特被問到如何看待比特幣。巴菲特直接表示對此一點都不了解,“490億美元沒有一分錢買過比特幣!”巴菲特的助手芒格也稱,從未對比特幣有過信心。

(責編:李彤、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