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養老“要什麼” 和“不要什麼”--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關於養老“要什麼” 和“不要什麼”

2013年05月13日07:22    來源:中國証券網-上海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養老話題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無論是街頭巷尾抑或是論壇熱帖,隻要涉及養老熱度都會陡然提升,可以說對養老的關注是經濟高速發展后,百姓需求自然的升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願景早已植根百姓心中,而如何實現富足養老、頤養天年,解決好養老的經濟問題才是根本,因此關於養老,特別是養老理財應該“要什麼”和“不要什麼”尤值得大家關注。

  首先,養老要靠自己,不要靠子女,因為從我國人口撫養比來看,根據清華大學楊燕綏教授的研究“1990年18個中國人養一個老人,2000年10個養一個,現在是3個養一個,很快就將2個養一個,再不放開計劃生育政策的話,按1.12的總生育率,我國將進入0.9個人養一個老人的超級老齡社會。”這意味著未來勞動人口增速會低於非勞動人口,依靠子女養老這一傳統養老方式的根基已經不復存在。

  其次,養老要多靠自己辛勤勞動,不要單純靠國家來養老,因為無論從我國當前的社保缺口還是從人均壽命的延長預期來看,目前我國的社保制度很難滿足“交15年領40年”的美好初衷,從國際上多數國家來看,事實上也早就實行了65歲退休制,比如瑞典1950年代曾規定70歲退休,后來降到65歲,后來又升到67歲﹔英國也曾經規定雇員必須繳納社保稅達44年,后來降到39年,再后來降到30年。故而從可見的未來來看,縱使社保制度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僅憑依靠國家來養老亦很難滿足百姓富足養老的目標,而更有可能的是每個人不得不在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做好通過更長年限的辛勤工作來養老的心理准備。

  再次,養老要趁早,不要拖沓。在經濟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一生收入往往符合“鐘形理論”的觀點,即一個人在職場中期的收入會達到其一生的高點,而在職業初期和末期則普遍收入偏低,這意味著如果養老規劃因為種種原因而推遲,如初期收入較低或年齡還輕不急養老等,那麼很有可能在養老規劃上面臨收入的高峰期已過或時間積累不夠長等尷尬局面。

  故而在面對解決養老的物質基礎這一根本問題時,普通百姓可以通過盡早進行養老理財規劃,實現養老資金的長期積累顯得尤為重要。同樣在養老理財規劃中,要做到養老資金著重於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平衡的取得,而回避養老理財方式中有可能會遇到的風險程度高、收益性不足和流動性差的“陷阱”。

  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如何做好養老資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的平衡問題,不妨採用經典的“4321”理財法則來進行養老資金的布局,即40%固定資產、30%金融資產、20%儲蓄資產及10%保險,並採取恆定混合的策略,而至於金融資產的選擇上考慮到其他類型的資產都有著收益率偏低的缺點,故而投資者不妨選擇諸如購買養老型基金的方式來完成自己養老金融資產的構建。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