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2财新峰会”上对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超发货币做出解释。周小川称,中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经济,于是采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如果当时退出政策再快一点效果可能更好。
据悉,他在上周末发表了不同主题的三次演讲,讲述了过去十年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心得。
“前瞻性判断并不容易”
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我国开始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也由此急剧膨胀。
数据显示,2008年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到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扩张至69.64万亿元,两年时间增长了54%。天量货币供应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包括房价和股价在内资产价格飙涨。作为央行行长的周小川,也因此受到外界质疑。
“大力度防范危机的调控,叫凡药三分毒,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为了防止副作用后面的展现,我们要强调适时退出。”周小川说。刺激政策之后,中国率先强劲复苏,但通货膨胀也由此抬头。
2010年11月,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不过,周小川也坦承:“现在回顾起来,如果能够再做快一点,也许更好一点。当时争论是非常激烈的,关键在于前瞻性判断并不容易。”
“调控不可能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昨日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举办的首届金融街论坛上,周小川表示,金融危机产生以后,目标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经济恢复到原有的描述,就是说时间最小化,尽可能从2008年9月开始,用半年或者一年使得经济恢复到平稳增长的状况,所以希望时间最小化,于是推出了大规模的刺激计划。
周小川坦言,宏观调控须兼顾诸多目标,且调控手段纷繁多样,“任何一种调控都不可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也要服从于系统特性的描述,调控过程中也会有振荡,不过,“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衰减的振荡,这样的话,整个系统能够比较快地实现稳定”。 (记者苏曼丽)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