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李彤)“要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做好预调微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今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表示,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但也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注重定向调控。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领域改革如何做到定向、精准、适度?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定向降准“梅开二度”,可谓是一种有意尝试。
距4月25日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准率仅一个多月,央行日前又宣布,从6月16日起,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将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
与此前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准率相比,本次定向降准导向更明确、范围更大、标准更具体。但这并非是目前稳健货币政策的转向,而是一次预调微调。且真实释放的资金有限,这或许也正是定向的妙处。
据有关金融机构测算,本次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700至800亿元,资金规模远不及一次全面降准。但释放的资金将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有利于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缓解年中发生钱荒的压力。
定向降准,关键在“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这正是金融改革的一种有意尝试。
当然,定向降准是否发挥预期效用,关键还是要看金融机构是否将所释放的资金真正投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否促进了信贷结构优化,其政策效果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