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接近100万亿 “超发”货币去了哪里?--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货币供应量接近100万亿 “超发”货币去了哪里?

谈佳隆

2012年11月20日15:19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手机看新闻
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2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GDP增长却并没有超过8%。”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解释“变量”之谜,一种可能是中国GDP被低估了,另一种可能是CPI被低估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谈佳隆︱上海报道

  数据显示,货币供应总比国内生产总值(GDP)跑得快。

  1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2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GDP增长却并没有超过8%。

  据测算,如果按照年初央行目标同比增长14%来衡量,那么今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将突破97万亿元,而在明年一季度末,该数据极有可能接近甚至超过100万亿元。而在2008年年末,该数据还不过47.52万亿元,仅用4年便实现了“倍增”。

  “货币超发”引争议

  自2009年开始,货币超发便成为一个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们看到货币供应量的确在2009年之后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存在货币严重超发的情况。”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面对社会的质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新著《国际金融危机:观察、分析与应对》对货币超发进行了反驳,由于多数研究和实证检验证明,调控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在西方学术界基本上已被弃用。

  “小川行长的论述,无法解释央行是如何制定货币供应量的,因为央行在制定来年M2指标的时候,物价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参考。”一家知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内的多位曾在央行工作过的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央行在确定来年货币供应量时主要依据的是这样一个公式:M2=GDP+CPI(居民消费价格)+X,即名义经济增长加上一个“变量”X,而“变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物品(土地)货币化的需求。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2011年初发表的《稳健货币政策应该回归中性》一文指出,随着我国货币化的基本完成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加之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M2以及贷款增速与GDP和CPI增速之和的差距均应逐步减小。

  所谓差距即是这个“变量”。统计数据显示,在1990年以来的22年里,除了1994年、2007年之外,其他年份“变量”都是正值。以2009年为例,央行年初M2增速目标值是17%,而最终的结果却是27.7%。当年GDP增长8.7%,CPI下降0.7%,意味着“变量”激增了19.7%。

  长达20多年“变量”和CPI的不断累计,使得2011年中国的M2/GDP的比值变大达到了181%,而美国的该比例只有86%。基于此数据,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其仁在内的学者认为,我国货币超发已经十分严重了。

  然而对此,实务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李海霞)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