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外的故事,有时比电影本身更精彩。有个新加坡导演名叫唐永健,他的作品从未出现在中国内地的影院。然而,最近竟有数百人在豆瓣网标注“看过”他2005年执导的一部影片,而且半数以上的人都只给评了“一星”。评分者多是些新近注册的账号,没有头像,也没有好友,他们只看过两部电影——唐永健的《1942》和冯小刚正在上映的《一九四二》。
在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中,有两部同名却完全无关的电影,有一个“躺着中枪”的倒霉导演,还有一群跑错了“片场”的网络“水军”——根据《一九四二》片方推测,有人指挥“水军”故意抹黑冯小刚的新片。随后,陆川导演工作室的李姓工作人员在微博上承认,曾雇佣“水军”给同期上映的《王的盛宴》维护口碑,并暗示此前遭到竞争对手“疯狂打压”。《王的盛宴》由此成为第一部公开承认使用“水军”的电影,“水军”话题也在观众中掀起舆论狂澜。
无论是因为确实遭遇竞争对手恶意抹黑而无奈“应战”,还是打算兵行险招为最终的票房表现预留一个台阶,《王的盛宴》片方坦然公开自己与“水军”的合作,都捅破了电影行业的一个潜规则——雇佣“水军”已经成为电影营销的惯用伎俩。透过这层窗户纸上豁开的窟窿,银幕前的观众管窥到了银幕之后电影行业的怪现状,也会对电影口碑有更理性的判断。
现如今,在一些人和某些机构的价值判断体系里,票房似乎已成判定电影成败的唯一指标,炒作绯闻是为了票房,雇佣“水军”也是为了票房。在这种扭曲的电影营销生态中,如果别人都在使用“非常手段”,恐怕没有几个电影工作者能真正保持淡定。但问题在于,用雇佣“水军”的方式对抗别人的“水军”,看似能够维护自己的形象甚至打压竞争对手,实际上却陷入了互害互黑的恶性循环。这不仅无助于提升票房,反倒污损了电影行业的形象,也会让观众对国产影片和市场环境不再信任,最终的获利者,只可能是无利不为的“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