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济学家分析,中国经济是在稳增长、调结构和控物价这三个“针尖”上跳舞。如何能让这三大目标“左右逢源”,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这样的表述不无道理。今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特别是受外需不振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相对于以往,留给我们实现稳增长的政策空间事实上已经变窄。在不以牺牲调结构和推高物价水平为代价的前提下,实施有利于稳增长的政策操作,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最紧迫、最富有挑战意义的任务。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三大目标。与以往不同,这次稳增长并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是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调控力度把握得当,成功扭转了我国经济放缓下行的态势,呈现出经济运行企稳、结构调整加快、民生继续改善的积极变化。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不意味着会冲淡转方式、调结构的主题。调结构是稳增长的应有之义。经济增速的回落,使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显露了出来。调结构的任务愈发艰巨和紧迫。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改变一、二、三产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改变以投资驱动为主而形成的不合理生产力布局,使经济“调结构”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服务业比重有所提升;传统产业增速回落幅度在加大,新兴产业增速在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区域结构的协调性不断增强……我们相信,随着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中国经济的活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稳增长与控物价,是一个两难选择。稳增长,要求有趋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政策宽松的结果将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反之,如果选择控物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会更倾向于从紧,从紧的结果可能引起经济增长下滑。既要稳增长,又要控物价,需要有高超的调控艺术。今年以来,我们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尤其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完善,减轻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得益于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实施,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而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也为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当前看,我国既不存在通缩也不存在所谓滞胀,但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容忽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对要素价格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将趋于上升,从而进一步增加成本压力。但在粮食“九连增”市场供应充足、输入型通胀影响减弱、稳健调控政策持续给力等利好因素作用下,未来CPI有望继续保持稳健运行。
没有大规模失业,也没有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领域的这两大“新现象”,表明本轮经济回落与以往有着本质性差异,其中结构性趋势的力量大于以往,这意味着传统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药效”已经减弱,经济内生性动力增强。
当前,经济回暖的趋势正进一步增强,趋稳向好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我们应积极抓住有利时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重视扩大内需稳定外需,更加突出结构调整,更加依靠改革创新,更加重视民生改善,这既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