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帅”小伙求创新
风雨兼程,2012年,中国MBA教育走过了20年,而EMBA也已经十岁。20年可以让人从哑哑学语的稚儿成长为玉树临风的“帅”小伙,中国MBA教育也是如此,虽然依然青涩,但已初露锋芒。
亮点一:荣登排行榜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经管学院前任院长赵纯均总结,从1991年9所院校、招收了84名MBA学生开始,发展到目前共有236所院校、招收35777名MBA学生,20年来,一共授予MBA学位17万个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成了国企、民企、外企的管理骨干,一部分人成为大型企业的高层领导。
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副院长王雪野指出:“不管从规模上,从MBA学生的规模上,还是培养院校的规模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雪野表示,从发展来看,中国MBA教育呈现一个细分化的趋势,第一层次是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所办MBA学院,它们形成了MBA教育的第一层次,以综合为主。第二层次是行业细分院校,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各行业对自己熟悉本行业规律的MBA精英工商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行业细分MBA院校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第三是由各地的比较重要的高校形成占地域优势的MBA院校。
而将中国MBA教育放置在国际MBA教育标尺中,令人惊喜的是中国MBA教育已经有了一定区域性优势。10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FT)公布了2012年的全球EMBA项目排名。13家中国商学院的项目进入前百强,6家入围前20强。其中,全中文的复旦大学EMBA项目名列EMBA百强榜单第35名,在全球全中文EMBA项目中位居第一。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今年位列全球第9,该项目自2006年参加FT排名以来,已连续七年位居全球20强,七年平均排名列位中国大陆第一。而复旦大学-香港大学IMBA项目位居第54位、也是全球非全日制MBA项目的第6位。
亮点二:求变课程体系
尽管中国的商学院有着一流的生源,但课程设置难如人意,缺乏符合中国学员需求的课程设置是多年来商学院教育发展的瓶颈。2012年,不少一流商学院已经意识到照搬欧美商学院课程体系并不能培养出中国的比尔·盖茨,不少院校在课程体系上动起了脑筋。
12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清华EMBA全新课程体系。这是清华经管学院开办EMBA教育十年来第一次系统性地更新课程体系,是清华经管学院在EMBA教育新十年开始之际推出“清华EMBA创新发展2012计划”六项改革中的核心内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EMBA学生多数已经是领导者,需要的是再提高。所以,EMBA学生需要的是思考大问题:宏观问题、战略问题、领导问题、伦理问题等,而主要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清华大学参考过国外商学院EMBA课程,但发现那里的EMBA课程与MBA课程并无二致,参考价值不大。所以,清华大学必须创新,设计出适合于中国EMBA学生群体的全新课程体系。
清华EMBA全新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天”、“地”、“人”、“通”。举例来说,“天”是指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社会等各方面。企业领导者必须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大环境,这是企业成功的首要要素。“天”模块要达到的境界是“天时”,要知晓“天时”。“天”模块中的课程有《中国经济与金融》、《中国法治与政治》、《金融市场与投资决策》等。
亮点三:挖掘中国案例
中国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全球商学院开始研究中国案例。
日前,欧洲最富盛名的商学院,西班牙IESE商学院与瑞士洛桑IMD商学院邀请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赴欧演讲,阐述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创新和实践。IESE商学院教授卡洛斯评价,海尔管理模式的创新给欧洲企业打开了一扇突破发展困局的阳光之门,这种模式创新是一场互联网时代管理思想的解放运动,其本质是对进取、速度与价值的追求,通过对人单合一文化融合的研究,海尔的探索具有时代意义。
虽然中国案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很多中国商学院管理者认为,中国商学院的本土案例研究还很欠缺。
钱颖一指出:“清华大学过去只做了10个案例研究,这些案例研究的质量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的质量是可以抗衡的,但是数量太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也认为,本土研究的薄弱正是中国商学院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教材仍然是英美学界的,“我们要去参与这个游戏,去引领学界,就要能够以中国本土的商业环境为背景,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开展原创研究。商学院要帮助中国企业成长,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商学院已相继成立了案例开发机构。与此同时,商学院争相举办案例大赛,为商学院学员创造了深入一线调研、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的同时,也通过整合资源,为案例企业提供商业决策的参考。(记者 赵怡雯 张竞怡)
(来源:国际金融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