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8日讯 据媒体报道,2012年至今已有多家煤炭龙头企业投资食品产业,并引发业界关注。有业内人士称,煤价暴跌对产业冲击不言自明,但煤企“杀猪卖菜养奶牛”所产生的效益对煤企的发展很难形成实质的支撑。煤企此举,社会意义可能大于经济意义。
“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脏了一滩水”曾是外界对产煤地的生动描述。中国煤炭学会经管专委会原秘书长张文山指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官员和煤企都开始有意改变资源城市和煤炭企业“傻大黑粗”的社会形象。资源省市经济转型的诉求、政企生态渐变的时代图景,已经成为煤企谋求多元化发展的主要推手。
有媒体根据公开资料统计后发现,前50强煤企中,各大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意愿,涉及的业务包括航空、农业、客车制造,甚至服装、餐饮、IT等多达60余种。
华彩咨询集团总裁白万纲对媒体表示,煤企由于产业自身特点以及历史发展等各种原因与社会竞争性产业相比并不占优。仅凭熟人牵线和政府关系来促成,其中可能蕴含着一些不可知和不可控的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另据资料显示,2012年3月,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发布消息要求,山西煤炭行业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由非煤产业来实现,这意味着非煤产值要突破4000亿元大关。而在2011年,山西煤炭行业非煤收入已达到3466亿元,占到行业销售比重的42.6%。
长期关注能源政策及政商生态的学者曹新表示,煤炭价格暴跌使得企业挥别了“出煤就能挣大钱”的美好年代后,产生了干点儿“小生意”的想法。
据曹新分析,煤企大跨度发展农业、养殖业或文化产业背后,几乎都能看到政府“牵线搭桥”的影子。“这些投资迎合了地方政府发展绿色产业的新需求,也为地方消纳了就业压力,还利于搞好政企关系。” 若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杀猪卖菜养奶牛”的行为,社会意义可能大于经济意义,其产生的效益对煤企的发展很难形成实质的支撑。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