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封闭导致认知偏差
是什么原因,让自喻“鸵鸟”的任正非,做出让华为从“黑屋”走向“透明的玻璃房子”的决定?
“一味地拒绝媒体会导致外界对这个企业的认识产生偏差。”电信业专家项立刚说,华为曾经的信息封闭,导致其在企业相互竞争中吃亏,甚至在国际贸易上被对手利用。
由于形象上的偏差,华为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遭遇了一些挫折。
最近的一次相关事件是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安全威胁论”,认为华为的产品可能威胁美国信息安全,建议美国企业放弃与华为的合作。
在国内,华为也曾深陷舆论的漩涡。一位华为员工的死亡事件曾使得华为的形象一度与富士康类似。
行业危机倒逼华为开放
除了“认知偏差”带来误解促使华为走向开放,同时,行业的变迁和华为经营策略的改变,也在倒逼华为走向“透明”。
在创立后的10余年中,华为从电信设备提供商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做的是运营商业务,B2B(公司对公司)业务,不直接面对个人消费者。这种特性使华为即使身处黑屋,仍可以快速发展。
然而,在数次电信业建设高峰期后,华为的这一核心业务增速开始放缓。2011年,华为运营商业务增幅为3%,2012年增速为6.7%,高速增长不再。
如今的形势是:3G建设高峰已过,4G的建设高峰尚未到来。市调机构Gartner预计,2013年运营商全球网络设备支出仅微增2.3%。
在这一行业背景下,爱立信、阿朗、诺西、中兴等业绩下滑的下滑,亏损的亏损,裁员的裁员。
尚保持增长的华为,不能无视低谷带来的压力。
2011年,华为将公司划分为三大业务集团,分别面向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
除了运营商业务,企业、消费者业务均需华为面向公众和行业。尤其是消费者业务中,手机业务已成为华为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12年第四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9%,仅次于三星和苹果,位列全球第三。
项立刚表示,做手机要面对的是消费者,需要推广品牌,华为做运营商业务时躲避媒体的想法已无法适应新业务。
实际上,华为在2003年就已成立了手机业务部,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华为在手机销售上,基本是依靠通过运营商定制机或运营商的渠道。这样一来,华为仍无需直接面对个人消费者。
但从去年以来,华为开始由运营商渠道向社会化的公开渠道转型。在公开的渠道上,华为与苏宁、国美等合作。同时,华为还建立了华为网上商城,在电子渠道上直接面向消费者。
IDC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进入前5大手机制造商,意味着华为已向国际化企业转变。华为原本关注低端市场,但最近开始转向高端手机市场。
在行业变化和新业务的发展要求下,华为不能再继续保持神秘,并需要将自己转型为一个世界级的消费品牌企业。
手机业务高管“最爱发言”
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华为的广告。华为的广告语变成了“华为,不仅仅是世界500强”。
但华为的品牌之战才刚开始。“在品牌宣传方面,华为和苹果、三星有很大的差距。”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此前表示。
余承东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米缸里的老鼠长期在米缸里吃米,吃得很舒服,米的高度却越来越低,最后永远跳不上去了,等米吃完了以后也死掉了。“如果我们再继续下去,我们就死掉了。”
在微博上,余承东是最活跃的华为高管,他的头像总是不定期地更换为华为最新的手机图片,有时半夜也能看到他新发的微博。
余承东在微博中说:“我发微博只为宣传华为消费电子产品。”他还说,“我把这个当作兼职,想改变大家的习惯,包括内部所有员工,要求大家主动地去宣传。”
在余承东的带动下,负责手机等终端业务的华为终端的几位中高级管理人员,在微博上均较为活跃。
另一方面,企业业务与运营商业务的华为高管,或者没有公开的微博,或者不太活跃。
“我们内部也常常在居安思危过程中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孟晚舟说,“华为在过去的每一天都在讨论华为会不会倒下,这是我们的危机意识。”
(来源: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