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需配套制度改革 公共投入资金可借助银行信贷--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两会财经眼系列报道之六

城镇化需配套制度改革 公共投入资金可借助银行信贷

2013年03月08日07:40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曹华)今年两会,“城镇化”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显然,新型城镇化已被视为新阶段中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人们期待两会代表的讨论能对“如何实施城镇化”给出更明确的路径。

代表委员热议新型城镇化 户籍等配套制度改革成破题关键

城镇化显然不是简单的“泥脚上楼”、“土路改水泥”。城镇化更多的是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报告将城镇化所需的配套制度改革指向了“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预计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37%,但户籍人口仅为35%。众所周知,在传统制度下,城市就业质量和医疗、教育等福利保障广泛依附于户籍存在,有无户籍差别很大。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指出,新型城镇化重点就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实现让农民工彻底地转移。和这个问题有关的是户籍,在户籍上有60多种城乡之间不平等的福利。加快户籍改革,有利于推动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民革中央调研部则在提案中明确建议,对于已经具备条件的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职业教育、计划生育等,应率先实现同等对待,而与城市户籍紧密挂钩的低保、保障性住等,要通过逐步增加和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逐步覆盖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最终达到消除户口待遇差别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桂芳则对城市的承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她提出,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需要速度和规模,但更要有质量。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不但需要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重大制度的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也要重视城市、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使城市、城镇真正符合人的生产生活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金坛市市长丁荣余建议在“城镇化”的过渡机制上,要大胆探索创新。遵循“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农民自愿、规范运作”原则,推进“双置换一转换”,即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和农民向市民转化工作,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城镇化也包括了创新土地使用制度的要求,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对符合规划条件的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除住宅建设外,允许以出让、租赁、转让、出租、抵押等形式进入土地市场交易。

破解资金难题有望借助银行信贷

要推进城镇化,不仅要关注配套制度建设,也要想方设法解决巨量资金需求。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的测算,农民市民化所需的人均公共支出至少10万元。按照2015年市民化率达到54%的目标,即实现约2亿农民的“市民化”,所需的公共支出累计将达20万亿左右。面对城镇化新增的巨量公共投入,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增长能力却是相对有限的。

对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四川省委副主委杨兴平显得较为担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省除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比较顺利,其他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城镇化所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资金。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共同期待的一点是:新型城镇化不应加重当前地方务,后者已经困难重重,需要有新的资金运营方式。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日表示,“就城镇化的融资问题,从金融界的专业考虑,会权衡哪种方式更能发挥作用。”周小川说,“在城镇化过程中,尤其是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金融工具,比如资产证券化、市政债等等,当然,银行贷款也是一种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也表示,城镇化加速造成新的贷款需求是肯定的,相信银行会监察市场情况,根据自身需求来调整放贷额度。

来自银行方面的回应同样表示支持。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表示,城镇化将3亿人口转移到城市,有着庞大的资金需求,银行信贷支持应在这其中处于主导地位。他认为,应该为城镇化量身定做方案,商业银行应探索对城镇基础建设进行收费权、土地流转收益和土地经营权质押。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未来二十年城镇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银行服务带来很多新的需求,对此将调整信贷方向,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两会财经眼系列报道:

社会保障成公众关注焦点 完善社保才能改善民生

代表委员热议收入分配 多人提及税收杠杆

2013年医改关键词:完善、加快、健全

物价稳定在3.5%现实可行 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代表委员热议住房话题 “调控”“保障”成关键词

 

(责任编辑:达昱岐、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