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三大威胁
即便用户“自愿”将个人信息托付给苹果,那么大公司的技术水准能够保障数以亿计消费者的隐私安全吗?
有行业专家称,在互联网领域,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早前,一家国内重要金融机构在作安全测评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连备用机房都没有;如果当时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过去两年,索尼网络在全球范围屡遭攻击。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这次攻击导致1亿用户账户外泄。经调查,攻击者的目的正是窃取海量信用卡资料。时任索尼CEO的霍华德?斯金格不得不为此道歉。
黑客攻击,是苹果用户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之一。
其次,苹果是否会出于商业动机,运用收集到的个人数据也是一个问题。大数据公司都会以“提供更好服务”为由,不间断收集用户行为规律,并从中挖掘商机。
“Genius”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App Store,苹果根据该用户的下载记录,就能推断他可能对哪些软件感兴趣。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更好的服务”外,当然还能更有效的推销软件——众所周知,苹果在每笔应用商店的销售中将获得30%的分成。
苹果掌握了海量用户资料,对于如何使用这些资料,苹果的商业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又在哪里?这当然又是苹果的另一个秘密。
第三,作为苹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软件的开发者对用户数据同样如饥似渴。“一个功能简单的应用,却要收集方方面面的资料,这种情况在测试中屡见不鲜”,某权威科研机构专家向记者透露。
譬如一款摄影软件,如果加入了编辑、分享、备份功能,那么其系统权限大到惊人:位置信息、账户信息乃至个人信息,都会被上传到服务器中。
“用户隐私被中小开发者占主流的App团队掌握更不安全,有团队直接将这些用户信息作为吸引投资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