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印钞机”:100万亿的忧思【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中国是“全球最大印钞机”:100万亿的忧思【2】

陈志龙

2013年03月15日07:15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平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尤其是M2与GDP的比例高达188%,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国M2与GDP的比例为63%。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然货币严重超发,一些外媒也把“全球最大印钞机”的高帽送给了中国的货币当局。

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流通中的货币量数据可以提供一种参考,但关键还是看物价是否稳定,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是否相适应。有论者以为,中国还处于货币化早期的进程当中,与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统计口径有差异,以往很多非市场交易的金融服务类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自然需要更多的货币。用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说,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间,经济大规模融入全球化进程,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进出口占到一半以上。而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后,等于向世界发出“向中国搬钱”的集结号。于是,顺差累积的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储,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来分享升值的境外货币投机商”百川归海”。在现行外汇体系下,每一美元进入中国,央行都要腾笼换鸟用相应的人民币置换出去。中国特色式的“货币暗流”、“货币侧漏”、“影子银行”和灰色金融等共同作用,使M2偏高成为一个长期的伴生现象。

百万亿的货币洪峰,是各种因素交织的结果。2008年以来的反危机措施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阶段性刺激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药三分毒”,副作用不可避免。五年来累积的信贷投放超过40万亿。信贷一出错,必然会扭曲经济行为,并且这中间的累积效应具有滞后性和突变性。因此,从本源上来看,“货币超发”背后,是经济金融的结构性失衡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

中国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他国家迥异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基础,在政府主导要素货币化分配的背景下,社会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长期存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即将撤销的铁道部,负超过2万亿,但靠其自身的运营,正常付息都不可能。类似的高垄断、低效率的国有资本这才是冰山一角,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而信贷在低效国有资本的过度堆积,则是助推通胀的重要诱因。对于本届政府来说,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垄断,纠正银行体系为垄断性央企过度背书、国家刚性支付和“硬担保”的迷信,更多地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促进推进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营亏的市场主体。

中国经济处于一个多重变量同时作用的复杂时期,探讨货币超发问题,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形成机制。虽然数字上CPI在低位匍匐,但百姓感同身受的真实通货膨胀率要远比公布的数据高。如果对通胀不加以警惕,基于高能货币堆积的物价水平迟早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刻舟求剑式地把中国特色的CPI与农产品捆绑,CPI上去了,动辄归罪于“猪拱的”,回避背后的货币因素,那要么是把公众当成“二师兄”,要么自己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成了“二师兄”。维护币值稳定是一切稳定的基础,货币超发开始的时候给每个人像“灌了蜜糖似的”,但通胀本质是一剂涂有糖衣的甜蜜毒药,它扭曲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货币超发自然地拉大贫富差距,恶化收入分配。而更大的危害在于当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背离(如人民币的外升内贬),还可能为货币投机提供了巨大空间,随着人民币互换协议范围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将布满“陷阱”。就此而言,通胀问题的累积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价问题,而是深层次的金融的系统性安全问题,必须高度警惕,严防死守。

(责任编辑:罗知之、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