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版”国标亟待提高门槛
不得不说,检测结果有点出乎意外。三组发泡餐具,按照现行的国标检测,全部过关。然而,要看到的是,国内检测沿用的1988年的国标。
“不是发泡餐具本身没问题,而是标准有问题。”有业内人士坦言。负责检测的轻工产品实验室相关人士也表示,现在参照25年前的国标确实滞后。
事实上,国内很多标准太低太老,更新太慢,而且比国外同类标准要宽松好多。
就以塑料制品包括发泡餐具为例,按照现行国标检测,用60度的醋酸浸泡2小时,乙醇常温浸2小时。而同类产品,国外的浸泡规范可能就是:100度的醋酸浸泡30分钟,70度的乙醇溶液浸泡2小时。完全模拟日常使用环境。
另外一种材料密胺(三聚氰胺),按照欧盟的标准,中国这一类产品几乎达不到要求,经常遭通报,出口困难。而在国内,这个产品照常热销。
回到标准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容器检测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按“可预见情况下的最差接触条件”,也就是要选择最严厉的试验条件进行检测。
所以从某方面说,这些抽检的发泡餐具在国内这个环境下生存,还是蛮“幸运”的。但这,却不能成为让消费者放心的理由。
撇开这个标准,当初发泡餐具被禁还有环境污染问题,加上原料监管缺失、滥用添加剂,很多野蛮生长的企业用废塑料、进口洋垃圾来生产,加剧了消费者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有毒”的担忧。
因此,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归百姓生活,不应是“裸归”,而应该是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回归,让环境不受伤害的回归。实现这种可能,一个科学的准入标准,一个有效的行业监管体制,一个健全的回收利用制度,缺一不可。 (罗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