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其实刚才我们说到这个是本土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可能只是我们在产业提升升级的很重要的部分,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成都的北改,成都北改包括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成华区占55平方公里,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包括像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像其他的产业升级,成华区要在北改契机当中再次提升。刘书记不知道你原来听过这个顺口溜没有,成都市民经常把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分为有各自的顺口溜的说法,成都的东门片区,成华区好像似乎评价不是那么的好,这个契机当中,成华区是抓住什么契机能够进行产业升级,甚至是我们在这个区域形态的改变呢?
刘玉泉:市委在11年确定了北改这个重大项目之后,成华区也把它作为重大机遇来对待,一方面是顺应民意,惠及老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是为了区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也是城市提档升级跨越式发展,或者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所以我们既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也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工程来进行推动。厉老的报告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我们实际推动过程当中,我们着重三个方面,就是坚持三个方面的原则来推动,也是跟厉老报告里提到的思路是一致的。我们其中一个就是坚持规划引领,实现科学改造。因为要破除二元结构,防止走老路,从根源上就要从规划上把它做一个很好的规划。这个过程中,我们针对我们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原有基础设施的情况,我们规划了三条轴,2.5环、2环和新城大道三条服务业高度发展的轴,围绕这三条轴规划了四个功能区,有不同的产业发展功能错位,同时又能够形成新的产业更新换代的聚集,比如昭觉寺片区叫做文化旅游商贸区,熊猫片区的里头叫做熊猫国际休闲区。同时我们规划了两个东部片区,结合新客站的建设投运,成为成都联系全国的交通枢纽,龙潭总部也规划了一个区,形式北改旧城,东建新城的,两翼齐飞的形态。另外坚持四个实施,形成有机改造,我们改造不是说推导重来,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四态合一。其中四个重点,一个重点就是在城市形态上,我们要坚持基础先行,把城市的形态做成现代化城市形态,这个里面实际上重点的是对我们原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空间配套要加大,原来这地方是以工业生产和物流为主规划设计的,基本没有考虑以人为本的东西和宜居、宜商,特别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东西。但是这次我们让交通先行,基础配套,特别是围绕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来配套基础设施,就是哪些产业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我们来配套。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去年在道路这块就开了28条。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去年公共配套这块,我们做了41个项目,今年我们力度更大,今年我们在基础设施这块要搞39条道路,同时要新开57个项目,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也是跨越式转型发展的需要。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我们要做到产城一体,打造高端化的产业。这过程当中,我们尤其以转变原来的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这里面规划了133产业,现在就是把总是经济作为龙头,把现代商贸商务新房地产作为一个支撑,既立足现在,又面向未来,同时把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和都市旅游作为今后这个区域的特色产业来打造,形成133的产业体系,这块把产业始终作为转型发展的一个核心,来避免我们走老路,尽是进入新的城市二元结构,这是第二个重点。第三个重点,就是我们叫做精品示范,来打造这种特色化的城市的文态,也就是历老报告中强调的,我们这个过程当中既要把历史传承和现代的现代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比如东郊记忆,这实际就是很好的集成体,就是说我们通过旗舰项目的打造来示范带动片区文化的特色彰显。最后就是生态环境上,我们叫做做实本体,打造优美化的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宜居环境,生态环境更加夯实。
第三就是广泛发动,合力改造的原则,我们把蓝图做出来要广泛向社会宣传,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参与,我们把规划蓝图做出来要给企业做宣传,宣传过程中把大家的意见收集上来进行修改完善,我们八里桥片区,当时要求企业参与北改,基本全部抱着观望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根本不想来,后来通过来回宣传,特别是规划蓝图的描绘,他们感觉这个地方今后的发展前景非常好,而且自身在改造搬迁当中也可以获得发展,所以他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企业自主改造的项目就有22个,这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第二就是政府主导,政策撬动,我们把北改响应的政策出台之后,我们给企业老百姓算经济账,算你能从北改过程中得到什么好处,同时在这过程中针对具体困难,把历史问题逐步加以解决。比如搬迁过程中,我们还给他找新的厂址,比如驷马桥搬迁,搬到彭州去,不至于打散,还要形成新的更新换代,搬的过程中要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规模做大,企业提升。第三就是发动企业和民企,我们要把这块机遇告诉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得到什么机遇,把这个资源推下去。从目前来看,北改实施一年多来看,我们这块的投资目前在全市排在了前列,也是让大家认识到这块,共同来参与,共同来支持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叫做把要我改变为我要改,最后这样来推动北改,加快北改的进程,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城市的更新换代。
主持人:
其实刚才刘书记是通过政策性、宏观性的解读来剖析成华区在各个方面希望做到华丽的转身,最后一点的时候,你提到城市区域的改变最直接相关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这是最大的意义,我们听到很多说法,驷马桥的道路亮堂了,这就是显著的变化,来这边来休闲旅游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今天对话现场所在的区域,东郊记忆。这个区域原来最早是工业厂房,红光电子厂,现在成为文化的地标。所以想问一下夏总,当时我们打造这个文化地标的时候,为什么会想到把文化创业产业,因为现在我们一提到到东郊记忆来就会说我们来看话剧,这里成都最有创意的旅馆酒店,有很多文化创意的元素在里面,包括形态、打造,建筑学方面的,原来旧厂房的利用,当时为什么会选址在红光电子厂,现在的成效是什么样的?
夏旗舰:为什么选址在红光,如果要做成都传承工业文明记忆的东西,08年的时候只有红光是完整保留了成都工业文明的元素和当时工业文明所留下的记忆。所以我觉得这肯定是一个历史的偶遇,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大家知道东郊在全国人民的记忆当中,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当中是很牛逼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在这地方,应该把成都的工业文明的记忆传承下来,这地方当时有200多家大大小小国有的工业企业、军工企业,我看了一个数据,当时的资产规模有300多亿,对成都来说是经济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推动成都的经济发展当中承担了很多责任。成都传媒集团是打造文化产业与传媒结合的大型集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东郊记忆我认为应该是以聚为核心的产业园区,这个产业园区打造起来,除了有创意以外,最大的挑战是在政府,比如这个主地,按现在的拍卖都是1000多万一亩,拿来做房地产开发,政府得到的当期收益是很快的,但是如果这块土地拿来做房地产开发,在一年两内把房子修完,这地方变成居民楼是蛮简单的事情。但是这个地区不会再留下成都工业文明的起义,也不会有文化创意产业的土壤在这里延伸,政府承担的培育的作用是很大的,要取得当期利益和可持续利益。东郊记忆开园到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各方面全力努力下,基本形态呈现了,但是文化创意产业是长期培育的过程,包括对它的形态和业态调整都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就面临一个挑战。就是怎么样把东郊记忆,以传承工业文明,然后以数字音乐、演艺、娱乐、艺术、时尚展示这种综合性的,复合型的,以文化的这种符号为载体的产业形态,把这个园区打造起来对我们也是挑战,我们下一步还要对东郊记忆的所有形态进行提升的打造。刘书记也在,我也算成华区的企业,还需要刘书记对文化产业的培育有更多前瞻圆光和更多耐心,要给它培育的空间和时间。因为我觉得文化的创意产业对国家来讲是软实力,中国经济8往下走的时候,还靠什么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现在我觉得成华区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就是北改,但是我觉得北改当中,成华区现在做了很多,包括东郊记忆在内的很多文化打造,但是我觉得成华区的文化符号没有标志,没有识别的标志。一说成华区,文化的东西是什么?现在地标性的就是东郊记忆。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承担这个责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东郊记忆的符号,不仅在成华区,这是我们作为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还是建议成华区打造文化产业的时候,我觉得它的符号的东西,成华在现代服务业的旗帜下,这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中文化的符号,成华区是什么概念?是一个什么东西。因为只有这个符号成立以后,所有的其他零散的,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符号才可能在这种大的符号的引领下集聚到成华这个地方,然后为成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后劲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