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 |
随着夏粮收获即将结束,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获丰收。然而,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农产品今年以来持续呈现净进口态势,尤其是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同比增83.6%。在国内粮食持续增产的情况下,为什么进口量还在不断激增?中国大量进口农产品是否会造成国际粮价飞涨?就此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农业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
粮价倒挂导致进口激增
问:有媒体称,我国粮食进口去年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显示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请您分析一下为什么粮食进口不断创出新高?
答:“粮食进口7000万吨”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这涉及对粮食统计口径的界定。因为它是分两个方面来看的:一是谷物进口,我们通常所说的粮食主要是指谷物,去年进口量接近1400万吨;二是大豆进口,作为油脂的大豆进口是5838万吨,这两个加起来才是7100万吨。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没有达成共识的地方,就是大豆究竟是粮食还是油料,因为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是榨油用的油脂大豆,所以并不能把这两者简单地相加。
尽管如此,1400万吨谷物确实是新世纪以来粮食进口量最高的。但是究其原因,却不是国内粮食供需不足,需要从国外进口,是因价格的问题。由于国内粮食的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这就具备了粮食进口的商业条件。为什么?因为对于谷物市场,我国是可控制有管理的开放,粮食进口实施关税配额管理,是有进口管理措施的,因此粮食很难随便就能进来。但是因为是关税配额管理,那么每一种粮食它都有一个对进口开放的口子,比如说小麦是970多万吨,大米是532万吨,玉米是720万吨。只要在这个配额内进口的粮食都只有1%的低关税,所以只要国外粮价低于国内价格,粮食贸易商觉得能够挣钱就可以从国外进口。去年的进口本质不是粮食供需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国内外的差价导致了进口的商业条件。
进口数量占比较小
问:我国粮食进口量的激增会导致国际粮价不断飙升吗?
答:对国际市场不会产生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大米,去年我国进口了232万吨,只相当于国内大米产量的1.8%,而全球市场去年大米及稻谷贸易量是3572吨,我国进口只占到6.6%。相比之下,玉米、小麦的进口量的占比更小,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粮食进口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有限。
考虑到环境保护以及要留一些良田好地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我国必须明确今后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因此适度地进口粮食对国内和国际市场来说都不是坏事。像东南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农业的繁荣阶段,加强和他们的国际农业合作,不仅可以增强我国粮食供应保障,也可以繁荣这些国家的农业经济,对双方来说是双赢的。
利用境外农业资源难免
问: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收,尚无近忧,但是从长远考虑,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构建起粮食安全战略?
答:今年夏粮有可能继续丰收,但是我们有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就是我们13.6亿人口吃饭问题,仅仅靠国内耕地和水资源显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目前中国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消费需求。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进口国内10%的农产品需求,以弥补20%的耕地资源缺口。从战略上看,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应该建立一个结构战略。即立足国内,全球供应,突出重点,有保有放,立足国内就是要立足于国内的农业资源及有限的水土资源,来确保我们的水稻和小麦的供给,这一点是不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的;全球供应指的是非口粮供应,对于像大豆、棉花,还有植物油等其它农产品,应该是要利用国外丰富的农业资源;突出重点就是我们要抓的是解决两个结构问题,一个是我们的品种供需结构不平衡,另一个更重要是地区结构不平衡;有保有放就是我们应该对重点的口粮产品要力保,要确保国内供应,有放就是对那些非口粮的产品应该是能够放开市场,能够提高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能力。